銀飾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著圖騰一般的意義。在苗族人的觀念里,銀飾不僅有裝飾作用,更具有辟邪、保值等功能。苗族人相信,佩戴銀飾能夠辟邪消災保佑平安,更有人說,苗寨的吊腳樓容易在火災中化為灰燼,只有銀能夠保全下來,這也是保存財產的一種辦法,所以,苗族人有“戴銀不戴金”的說法。 湘西鳳凰縣,一座美麗的古城,也是苗族聚居區。這里不產銀,卻是銀飾繁榮之地。苗族人身上穿戴的銀飾,大都出自傳統的銀匠師傅之手。因此,也就出現了眾多大師級的銀匠師傅,文德中師傅就是其中之一。 文德中師傅祖上就精于銀飾鍛制工藝,在鳳凰本土文豪沈從文先生的自傳中,曾提到過一位技藝精湛的銀匠師傅,他就是文德中師傅的祖父文榮昌。同治7年,文家在鳳凰開了第一家銀號,工藝世代相傳,聲名遠揚。后文景星先生繼承祖業,繼續將銀飾鍛制技藝發揚光大,直到文德中先生這一代,文家的制銀技術已傳承四代。 因出身工藝世家,文德中師傅從小便對銀飾鍛制技藝擁有濃厚興趣。自8歲起,就跟隨爺爺文榮昌學藝,直到現在,仍在鳳凰縣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工作站(九鳳銀)中,擔任銀匠師傅,收授門徒,同時致力于苗族銀飾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 在湖南衛視《印記》欄目,曾對文德中師傅的銀飾鏨刻技藝進行記錄。對于文師傅而言,背負的不僅是家族銀飾鍛制技藝的傳承,更是對民族的熱愛和奉獻。看著那么多人喜愛并佩戴著自己精心鍛制的銀飾,文師傅說,他總能收獲到許多快樂。至今,在文師傅的手指上,仍佩戴者祖父鍛制的銀戒指,在他的心目中,這是比世界上任何東西都要珍貴的禮物。我們相信,這種跨越世代的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一種情懷和寄托。 由于精湛的銀飾鍛制技藝和文化底蘊,文德中師傅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同時也是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雖然已是大師級人物,但至今,我們仍然能夠每天看到文師傅在九鳳銀中忙碌的身影,為前來參觀的游客介紹銀飾文化和鍛制技藝。 文化的傳承是技藝的傳承,同時也是人的傳承。雖然文師傅的年紀在一天天增大,但這份對苗銀的鐘情,也變得愈來愈濃厚。相信這份苗銀鍛制情緣,一定也會像鳳凰古城汩汩奔流的沱江水一樣,世代傳承,生生不息。 文德中師傅獲獎代表作品:《九龍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