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形態——蠶桑文化 蠶桑文化是中國文明的起點,中國人的祖先從新石器晚期就開始養蠶種桑,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蠶桑文化足以成為“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形態”。 蠶桑絲織是中華名族認同的文化標識,五千年來,它對中國歷史作出了重大貢獻,并通過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蠶桑文化是漢文化的主體文化,與稻田文化一起標志著東亞農耕文明的成熟。而漢文化的主體文化絲綢文化、瓷器文化則標志著中原文明進入空前的鼎盛時期。 蠶絲是絲綢的基本原料,絲綢文化實際上就是蠶桑文化的高度發展成熟階段。 蠶桑所成就的絲綢文化,一直以來就是中國文明的象征,時至今日,中國的絲綢制品也同樣被全世界所認可和推崇。 從西周到春秋中葉以前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我們不難看出,當時黃河中下游各地用蠶桑絲織為題材的詩篇不在少數。 《大雅·瞻印》說:“婦無公事,休其蠶織。”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婦女們既不擔負勞役,怎能不從事蠶織?”可見當時養蠶繅織是婦女的主要工作。 在古老的桑蠶文化中,桑樹上結的果實釀造的桑葚酒也是桑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中國源遠流長的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桑葚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桑樹上的桑葉養蠶并成就了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時,桑樹上的果實桑葚釀造的桑葚酒才剛剛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 對于紫酒的記載,最早出現于公元938年,相傳于闐國國王李圣天,就將紫酒作為宴請貴賓的專用“國酒”。《五代史》記載:“圣天衣冠如中國,其殿皆向東,曰全冊殿,有樓曰七鳳樓。以蒲桃為酒,又有紫酒,青酒,不知其所釀,而味優美。” 這里所說的“紫酒”,經考證為桑果釀造而成的桑葚酒。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桑葚酒就曾經有過相關記載,桑葚搗汁飲,解酒中毒;釀酒服,利水氣,抗衰助容顏。 桑葚酒的營養價值遠遠高于葡萄果酒。對于人類心臟及免疫系統的治療及保護有10大作用的微量元素硒含量高于葡萄酒的12.41倍,蛋白質為葡萄酒的8.44倍,賴氨酸是葡萄酒的9.23倍,抗氧化物質等也遠遠高于葡萄酒。 除卻豐富的營養價值,還有其自然的紫色,成熟的桑葚果香,自然發酵的酒香味,無一不透露著尊貴和優雅,全果釀造,充分保留桑葚酒的營養功效,美容養顏功效顯著,這就是尚果品牌桑葚酒的獨特誘惑力。 尚果一直以來信奉自然,追溯傳統,不忘初心,以低溫控溫發酵工藝釀造果酒,嚴控每道工序,力求醇厚柔和質感,釀造最健康和最本真的桑葚果酒。 桑葚酒同白酒一樣作為中國傳統酒文化的組成部分,毋庸置疑,桑葚酒更適合走向世界,更適合世界的欣賞眼光。 因為比起白酒的辛辣和烈性,除卻中國之外的很多國家,包括中國的很多年輕人會更愿意去接受桑葚酒的味道,柔和,細膩,醇厚,優雅,在桑葚酒中品味中國傳統酒的另一種味道。 桑葉養蠶成就了中國絲綢文化的鼎峰,走出了海外皆知的絲綢之路,而在中華民族飛速發展的今天,在中國傳統的桑文化和酒文化的結合下,桑葚酒勢必會帶領大家認識一個全新的桑文化,也勢必將中國的桑文化和酒文化帶向一個新的高度。 蠶桑文化成為中國最具特色的文化形態,桑葚酒或許也會成為中國最具特色的酒種。(王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