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民間藝術,不僅僅是一項謀生手段,也是文化的一種領域的現(xiàn)化。變現(xiàn)的藝術價值,來自民間的精神象征。但是隨著工業(yè)化逐漸代替手工的流水制作形式,民間一些流傳的手工藝品漸漸的淡入我們的視野。 現(xiàn)今打開手機,撲面而來的是瀕臨絕跡民間藝術的新聞報道,不禁讓人感慨萬千!沉睡百年甚至千年的臻品,為何等不到良人? ![]() 河南安陽一個七朝古都,歷史名勝古跡繁多的城市,它流淌著文化氣息,但在城市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似乎又沖刺著對過往的緬懷!當黑夜把黑色的墨汁灑遍每個角落的時候,霓虹燈就爭先恐后的亮了起來,沉悶的黑夜一下子就變得熱鬧和絢麗起來。有可以把五種顏色來回變幻的孔雀霓虹燈;有一閃一閃的星星霓虹燈;有一瀉而下的瀑布霓虹燈;有一掠而過的彩虹霓虹燈;有拖著長長的尾巴的彗星霓虹燈;有整整齊齊的列陣霓虹燈;還有把整幢大樓勾勒出輪廓的五彩霓虹燈……有一個聲音再等待你的回應!她就是沉寂在滑縣百年的秦式絹藝文化! 作為我國民間美術藝術的奇葩,秦氏絹藝經過四百年的文化洗禮和代代藝人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向人們展示了我國民間工藝的高超水平,我們從它的作品形式、色彩、造型以及技藝等都可以看出它不僅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還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極大的審美意義。 ![]() “絹藝”故名思意就是用絹質材料手工制作的工藝品。主要作品有人物、鳥類、植物、草蟲等。件件作品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均能以假亂真。該工藝選料嚴格,做工細膩復雜。僅一只蟈蟈就需118道工序,用時20日。作品講究“氣、韻、味、趣”。氣正、韻高、味厚、趣雅。堪稱華夏一絕,“國之瑰寶”。 ![]() 絹藝要的是細功夫。絹藝使用的絹非常講究,大緞子、平緞子、縐緞、綾子、紡綢、喬其紗、洋紡……不同的絹使用起來效果也絕對不同。就一只絹蟈蟈來說,通常由六種絹制作而成,須、頭部、身體、翅膀、腿、鱗片材質各不相同。制作工藝也很繁復,單是須,便有四十道工序,且不同的蟈蟈因姿態(tài)不同,有覓食的、備戰(zhàn)的、喝水的、休息的,須的處理方式也各不相同。一個完整的絹蟈蟈,就需要一百一十八道工序,整整兩個月的時間來精雕細琢。 絹藝代表 絹藝代表人物:秦氏絹藝第十二代傳人——秦竹林 秦氏絹藝第十三代傳人——秦彥良(工藝美術大師) 秦氏絹藝歷史來源 追溯秦氏絹藝的誕生,在秦家人的口中有這樣一個傳說:明朝崇禎年間,祖居河南滑縣的秦氏祖先因為對一幅唐寅的禽戲圖發(fā)生興趣,遂決心將圖上的一顆白菜和一只蟈蟈臨摹下來,這間,偶然發(fā)現(xiàn)用綢緞來制作實物的白菜更具有逼真的效果,從而誕生了秦氏絹藝。經過秦氏歷代傳承人的琢磨改進和技術創(chuàng)新,秦氏絹藝在清康熙年間漸成氣候。到了當下,秦氏絹藝的研究和制作在第十二代傳人秦竹林的手中進一步發(fā)揚光大,而以白菜和蟈蟈為主題的絹藝作品,也成為秦氏絹藝的代表作。1986年著名的書畫大師啟功先生.年見到絹蟈蟈時, 當即揮筆賦詩:“蟈蟈鳴聲聞千里,大地似錦百財聚,童叟喜取百年樂,詠唱祖國富強曲”。 ![]() 秦氏絹藝特點 “秦氏絹藝”集中體現(xiàn)了中原地區(qū)的漢文化特點:精巧別致、做工考究、技藝精湛、傳統(tǒng)深厚、富于漢族民間鄉(xiāng)土氣息。秦氏絹藝屬于漢族民間工藝中的絕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秦氏絹藝的發(fā)展 秦竹林將傳統(tǒng)技術與現(xiàn)代技術接軌,采用現(xiàn)代仿真電燙工藝,增加了絹制大白菜卷葉加皺的穩(wěn)固程度,達到永不變形的完美效果。現(xiàn)代工藝的閃光緞加電燙技術,能夠讓絹制白菜的葉脈清晰似真,光澤細嫩可愛,青青的菜梗,綠油油的菜葉,色彩過渡的相當自然。 如何能夠將秦氏絹藝發(fā)揚光大,推向更廣闊的天地,一直是秦竹林的最大憂慮。祖訓不可違,而事業(yè)卻需要傳承、發(fā)展。在兩相矛盾之下,他毅然選擇了突破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古老傳統(tǒng),不僅教授兒媳學會了絹藝制作,更在外界接收了不少求教的弟子,打開了家族限制的首道大門,此舉備受各界稱贊。 ![]() 四十多年的探索和打磨,使秦竹林的藝術水平更臻完美。他制做的絹藝作品,講究“氣、韻、味、趣”,其絹藝代表作品《蟈蟈白菜》、《螳螂捕蟬》、《喜從天降》、《仕女人物》等,一向以動態(tài)形象、立體逼真、栩栩如生著稱,被收入中國工藝美術館、河南省博物院珍藏。隨著影響的擴大,聲譽的提高,秦氏絹藝也逐漸被港臺及海外的收藏家們所認識。 盛名之下,秦竹林并不滿足自己的成果,一直以一種執(zhí)著的姿態(tài)鍥而不舍地追求著藝術、技術的雙重完美結合,更追求著絹藝品從外在形態(tài)到精神體現(xiàn)的各種創(chuàng)新。他不僅靠自己的穎悟制作出了獨具特色的禽鳥類絹藝,還依托傳統(tǒng)的手法創(chuàng)作了其他多種形態(tài)的小昆蟲,包括螳螂、螞蚱、蟋蟀、甲殼蟲等,點綴在絹藝白菜之上,與傳統(tǒng)的蟈蟈相映成趣。為了秦氏絹藝的傳承和發(fā)揚,秦竹林投注了自己的大半生,正可謂:青春不吝。 百年傳承,歷史長河滾滾而來,不可磨滅的是我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理想生活的向往!然而民間藝術不僅僅需要匠人的守護,還需要華夏千千萬萬的兒女們支持!你還忍心讓默默沉睡的他等不到良人的歸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