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原來叫茶洞,地處武陵山脈腹地,深藏于湘西大山的褶皺里,距花垣縣城大約25公里,是湘西四大古鎮之一。 茶洞四面環山,背靠湖南鸞太山,面朝渝東鳳鳴山,左依黔東北九龍山,右傍湖南香爐山,城北有清水江蜿蜒流過。它地處湘、渝、黔三省交界處,是一腳踏三省的邊陲小鎮。在湘川公路建成前,南來北往的貨物運輸全靠水路,茶洞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漸發展成川黔東隅物資和農副產品的集散市場。 青年時代的沈從文投身行伍時經過茶洞,在這里小住了兩日。他喜歡獨自坐在河岸高崖上,看船只上灘,看船夫拉纖;他也喜歡跑到清水江的船上,與船老板扯白話。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給沈從文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多年以后,沈從文仍對三省邊境像茶洞這樣的小鎮念念不忘。他在自傳里這樣描述:“那些渡筏,在靜靜的溪水中游動,兩岸全是夾竹林高山,給人無比幽靜的感覺。十年后還在我的記憶里,極其鮮明地占據了一個位置。”這些極其鮮明的印象,成為沈從文寫作《邊城》的靈感之源。1934年,沈從文發表《邊城》,虛構了古鎮茶峒,也將茶洞推向了公眾的視野。如今,邊城茶洞已成為湘西旅游業發展的一張閃亮名片。 抗日戰爭時期,茶洞由于地處深山幽谷、遠離戰火,具備防空防敵的地理優勢,蘇皖一帶的逃難人群接踵至茶洞,國立八中也由皖遷入,學生時代的朱镕基就隨著安徽流亡學生來到偏遠的湘西花垣縣國立八中求學。 常德、長沙、漢口等地的商人也紛紛涌入茶洞開店設鋪,茶洞進入空前繁榮時期。一到趕場天,從四川、貴州來的桐油、倍子、茶油、鹽巴、山貨等物資,全部集中存放到茶洞碼頭。碼頭上商賈云集,攤擔林立,人流如織。每天數十只貨船,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清水江兩岸,滿載貨物的大小船只來來往往,一派繁忙景象。每當夜幕降臨,河碼頭徹夜燈火輝煌,夜市達旦,一河的燈影撲朔迷離,搖曳生輝,把碼頭裝扮成了不夜天。 戰火熄滅后,隨著蘇皖師生和商戶離去,茶洞也日漸沉寂,退去了昔日的繁華。 新中國成立后,茶洞經濟慢慢復蘇。這個被人們遺忘的美麗古鎮,再次隨著沈從文的《邊城》聲名鵲起,不少游客慕名前來,尋找《邊城》里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民俗風情。那古香古色的吊腳樓、年代久遠的青石板路、孤獨的翠翠島、黃永玉親自設計的翠翠塑像、獨具一格的拉拉渡船等景觀,令人留連忘返。 如果端午節來茶洞游玩,這里便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一年一度的賽龍舟、搶鴨子成了一道別樣風景。前者讓你見識湘西男人的血性和大山一樣剛硬的骨性,后者則讓你領略到這里獨特的民俗風情以及謔玩中的無限樂趣。那份熱鬧,讓你仿佛回到沈從文的《邊城》。 近幾年,邊城茶洞旅游業日漸興旺,游客也日益增多,但仍不失寧靜之美,它沒有濃重的商業氣息,也沒有熱門景點的浮華與喧鬧,它一如沈從文筆下描寫的那樣:“給人無比幽靜的感覺”。 邊城茶洞,是一個適合人發呆、讓人懷想的古鎮,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古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