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者必須迅速將資源重新配置到首先恢復的國內和地區市場。改進產品和服務,采取自助服務、保持人員距離等措施,不僅可以保障客戶和員工的安全,還有助于恢復消費者信心,從而為長途旅行和國際旅行的恢復奠定基礎 關于中國消費者信心的最新調查顯示,民眾信心正在恢復,與之前相比,更多的人認為復工復產是安全的。 長時間的隔離結束后,人們最想做的就是外出就餐,其次是旅行。調查顯示,過去兩周國內旅游的信心上升了60%,酒店入住率和國內航班運力正在逐漸上升,但旅行方式與之前有所不同。 國內游、本地游是主流。人們仍然很謹慎,更喜歡選擇離家近、可以開車或乘火車去的目的地。“宅度假”也很受歡迎。調查發現,人們對國內自駕游的安全性非常有信心。 疫情對老年人和有潛在疾病的人影響最大,而對年輕人和尚未成家的群體影響較小,疫情后這些人會較早恢復旅行。大多數人選擇既經濟又不缺乏舒適度的產品。中等規模和經濟型酒店更受歡迎。攜程網的一項調查表明,85%的旅客表示,今年旅游花費將不超過1萬元。受新的消費模式和入境國際商務旅行及會議需求低迷的影響,豪華酒店業務恢復較慢。不過,旅行費用的減少并不意味著旅行者為了低價而犧牲旅行品質。調查顯示,中國游客目前最喜歡的兩種住宿類型是國際經濟型連鎖酒店和本地精品酒店。 中國消費者信心調查和市場觀察顯示了旅游行業復蘇過程中的一些新趨勢: 新的出游高峰可能會在9月出現。根據調查,一些人希望在初夏旅游,但大多數受訪者計劃在國慶假期去較遠的地方旅游。 戶外、美食和家庭游受歡迎。人們出游依然謹慎,為避免人員聚集,戶外景點最受歡迎。美食游和家庭游受歡迎,購物降至最不受歡迎的行列。 自助游和自駕游成主流,團隊旅游受歡迎程度急劇下降。調查顯示,只有10%的旅行者可能會在下次旅行時選擇跟團游,68%的旅行者表示根本不考慮,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對于選擇跟團游的人來說,少于10人的小團隊更受歡迎。疫情之前,郵輪游在中國是一個新興的、蓬勃發展的業務,但郵輪游何時復蘇以及發展前景如何目前尚不明朗。 面對這些新趨勢,中國旅游業界采取了以下應對措施。 恢復旅游需求的關鍵是讓消費者樹立旅游安全的信心。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變化,要求旅游供應商實施更多的衛生保障措施: 保持人員距離和改善衛生條件。主題公園等旅游景點通過將游客人數限制在最高承載量的30%,以減少擁擠,為了控制容量還實行了預約制,要求游客在入口處出示健康碼。 酒店也改變了營業方式。如暫停供應自助餐,增加餐桌間距。所有員工均穿戴相關的防護裝備,許多酒店關停了空調系統,并關閉了健身房和室內游泳池。 飛機航班只向乘客提供包裝好的食品和礦泉水。乘客到達機場時和登機前都要測量體溫。一些機場在辦理登機手續前和飛機著陸后都需要出示健康碼。一些航空公司還推出了新的輔助產品,以滿足個別乘客的需求,如支付額外費用保證空出相鄰座位。 推出有吸引力的產品。航空公司、酒店、旅游景區和在線旅行商積極推廣優惠產品,以刺激需求和創造收入。根據飛豬的數據,五一假期機票價格比去年同期低了30%。酒店和在線旅行社紛紛推出預售優惠,上海一家五星級酒店住兩晚的費用低至999元。 通過新媒體開展營銷。微信和微博等新媒體成為旅游企業的營銷平臺。疫情之后年輕人比老年人對旅游更感興趣,所以一些旅游公司開始通過新的渠道吸引這些客戶。比如一些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開始在淘寶和抖音等平臺上直播帶貨,這種新型營銷方式效果非常好。攜程創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梁建章最近參加的一次直播營銷活動中,1000萬元的旅游產品一小時內就被搶購一空。 那么,世界能從中國經驗中得到什么啟示? 盡管各國的復蘇情況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人們仍然想去旅游,許多人稱這將是“報復性之旅”。郵輪旅游是美國受疫情影響最大的領域之一,但2021年的預訂依然強勁。國際調查與在中國的調查結果類似,國內旅行將首先復蘇;國際旅行,尤其是長途旅行將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恢復;缺乏龐大國內旅游市場的國家,其旅游業復蘇會更緩慢,有可能會先向鄰國的游客開放。 跟中國一樣,旅游也會在其他國家逐漸復蘇,年輕人先游,周邊游成為首選,經濟型旅游將更快復蘇;與擁擠的城市相比,與自然相關的目的地將更受歡迎。 為了抓住早期的需求,旅游業者必須迅速將資源重新配置到首先恢復的國內和地區市場。改進產品和服務,采取自助服務、保持人員距離等措施,不僅可以保障客戶和員工的安全,還有助于恢復消費者信心,從而為長途旅行和國際旅行的恢復奠定基礎。最重要的是,產品功能和銷售渠道必須不斷適應客戶年齡結構的變化,如“00后”的需求。 旅游終將恢復。通過早期靈活的措施,旅游企業可以更好地適應游客不斷變化的需求。中國促進旅游業復蘇的做法為全球旅游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本文為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公司發布的一份關于疫情防控期間中國旅游行業復工復產的調查報告, 楊文婷摘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