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2020年3月,由高新技術研究院聯合中國科學院共同打造“北京國際先進技術協同發展中心”,旨在實現國內外先進技術資源的集聚、推進先進技術與產業的融合、打造國際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窗口,為國內各地方政府產業園區提供前沿產業做大做強的核心基礎和發展源動力。 正文 2020年3月,在中國科協、工信部、科技部等指導下,以國家產業政策為導向,以國內各地方政府產業園區布局為引導,以市場為驅動,以企業為主體,由國際高新技術研究院、中科院主導發起,聯合賽迪研究院、清華啟迪、科大訊飛等先進技術研究與應用機構以及中關村科技企業協會、中關村民營科技企業家協會等社團組織,共同成立國際先進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國際高新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國際高新技術研究院)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所屬的一家國際性非營利組織,于2015年成立 。旨在廣泛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多渠道、多領域合作,促進世界經濟全球化、金融化快速發展,現任國際高新技術研究院院長為于建華。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中,技術創新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智能物聯等為代表的先進技術已成為本次產業變革的重點。十九大以來,圍繞科技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切實推動了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科技創新不僅要在科技前沿領域發揮重要引領作用,更要為經濟、生態、人才、民生等領域的切實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從而催生新的業態和商業模式,引發產業結構的深刻變革,推動生產力跨越發展,更好地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模式搶占全球技術制高點 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是應對科技革命引發的產業變革,搶占全球產業技術創新制高點,突破涉及國家長遠發展和產業安全的關鍵技術瓶頸,構建和完善國家現代產業技術體系,推動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的重要科技力量,對國家和地方重點產業領域技術創新發揮戰略支撐引領作用。不斷探索先進技術賦能傳統產業升級的新思路、新途徑、新模式,有效推動先進技術研發、設計、生產、集成、服務等水平,促進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推動傳統行業轉型,支持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 要在地方政府重點領域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形成滿足產業創新重大需求、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國家技術創新網絡,攻克轉化一批產業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帶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壯大,催生一批發展潛力大、帶動作用強的創新型產業集群,推動若干重點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提升當地在國內和在全球產業集群和創新格局中的位勢。 科技人才培養及適配 發揮各方資源優勢,形成國內外先進技術產學研用媒介等資源的匯集,推動產業科技創新的良性循環。并以國內外先進技術領域專家學者為主,組建先進技術智庫團隊,圍繞產業應用、專利成果、知識產權等,推動產學研縱深發展,實現高端智庫與科技服務輸出。 引導政產學研用資源,開展細分領域,特別是先進技術賦能傳統產業的技術研發及轉化業務;整合資本資源,開展重點項目投資服務;構建創孵體系,營造先進技術產業眾創氛圍;促進以企業為主體構建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中心,實現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 同時,舉辦“世界國際品牌大會暨全球制造業國際品牌博覽會”、“中 德 先進技術巡回路演”等活動,形成頂級黑科技的創新創業及科技資源項目路演對接平臺,并與雄安、上海、深圳等重點合作區域城市設立若干分路演中心和線上路演中心,打造“一點集聚、多點爆發”的先進金屬展示模式。 根據產業發展需求,逆向設計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多層次先進技術人才保障體系,形成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具有創新思維和專業技術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蓄水池”。 科技革命引領產業變革 “創新中心”的建設將充分整合中國科協、中科院、中關村、國際高新技術研究院、美國國際高新技術研究院、國際制造業品牌大會、中德科技創新路演中心等科技創新資源,遵循高起點、高定位原則,重點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工業物聯網、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智慧大健康等應用領域,開展先進技術交流、轉移轉化、智庫服務、產業育成和成果展示等工作。 同時,通過引進國際高新技術研究院等資源,促進國際先進技術與國內前沿產業發展融合,打造對國內各地方政府產業園區有影響力的先進技術資源集聚中心。通過引入中科院、中關村等專業創孵資源,促進與非京區域科技服務、飛地孵化、離岸育成等科技創新領域合作,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先進技術協同創新基地。力爭3-5年內,打造立足海淀、輻射北京、服務全國的,國際化、應用型科技創新全生態,成為具有示范引領效應的,先進技術的集散地和前沿產業育成服務平臺。(/劉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