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現場 “強化創新驅動,破解污水治理難題”研討會綜述 做好城鄉水環境污染治理,是守護綠水青山的重要一環,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需要。然而,污水處理系統設施建設存在收集難、投資大、周期長、選址難等突出問題,困擾著不少城市生態文明工作的踐行,亟待找到破解方案。2019年6月,一場以“強化創新驅動,破解污水治理難題”為主題的研討會在廈門市召開,全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企業代表與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齊聚一堂,共話水污染治理破解難題,為建設美麗廈門,推進我國環保事業創新驅動發展凝聚智慧。 夏日的杏林灣,碧波蕩漾,白鷺翩飛。設立在杏林灣畔的濱水西岸再生水處理站,距離高檔別墅區不到6米。從外觀上看,這座處理站低調、雅靜,更像是一座小花園,站內綠意盎然,清水環繞,沒有機器的噪聲,沒有不適的異味,很難讓人感知到這是個污水處理站,基本顛覆人們對傳統污水處理站的認知。研討會上,中聯環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仲平向與會人員詳細介紹了濱水西岸污水處理站,“杏林灣的水質從以前的劣五類到現在慢慢提升到四類標準,這個項目很成功!” 委員、專家在現場進行案例分析 中聯環將這一模式創新地稱為“葡萄串”理論,改變傳統“大集中”的污水處理方式,采用將污水資源化分散處理、就近回用的新型模式,既節約大量傳統污水廠需要泵站及遠距離傳輸的大口徑管網費用,又可以節省后期的運行管理費用,形成科學合理、模塊組合、分散消化、循環利用的污水處理及再生水回用完整系統,為減輕市政和環境壓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這一模式同樣引起了來自各地的全國政協委員及專家學者的熱議。 “治理模式可持續了,才會有意義。”在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魯修祿看來,應因地制宜開展環保工作。“究竟什么樣的污水治理模式更加有效、更加經濟合理?城鎮的水污染治理如何投資,運行成本和質量如何維持?這些問題都應該好好研究。”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谷樹忠特別欣賞大分散小集中的污水治理模式。這種模式因地制宜,在地域范圍契合地形地貌,又非常經濟。 來自內蒙的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住建廳副廳長揭新民首先肯定了廈門市對污水治理的探索性創新和研究,認為分布式污水治理模式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為新模式點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國家973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王尚旭說,很高興看到今天這種分布式污水治理模式,能夠與環境相協調,與周圍社區相融合。 全國政協委員、廈門恒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柯希平一直對這種分布式污水治理模式非常支持,他認為這種模式十分貼合國家規劃,也符合民眾的現實需求。 清華大學中國城市研究院特邀專家何偉嘉一直關注分布式污水模式多年,自去年11月開始研究集美項目,給了他很多啟發。他首先表達了對中聯環人的感謝,對堅持在污水治理領域的創新探索表示欽佩。 “過去沒有想到的新的成長空間和多維發展這樣一個要素,現在看到了集美濱水西岸的現實案例。”他總結中聯環創新的分布式污水處理模式為,首先是占地小,跟周邊環境融合好,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很注重與周邊環境的融合,是環境友好型的一個做法,其實改變了很多對污水處理廠的認知。再一個就是處理工藝的穩定性,這一點是專家非常看重的。 “這種模式在中國差不多又30多年的經驗,但大量以失敗告終,為什么中聯環可以成功?”何偉嘉說。“在多維度形成這樣一個有效的來源,未來的工作方向構建一個復合的生態性水資源系統,這里頭有多水源的復合供水系統、優質低量的市政給水系統、多區多級的再生水供水系統、生態高效的雨水資源利用系統、場地水系為主軸的生態水脈。” 構建生態水脈,污水治理只是一個起點。 2018年,中聯環股份有限公司將創新模式效益概括為“五零”:零占地,在生態綠地上就地實施,做完之后恢復成綠地;零排放,污水經過處理后全部就地回用;零污染,整個分布式處理站采用生態化建設模式,無噪音、無臭味,對周邊環境沒有任何影響;零傳輸,分布式處理站采用就地收益,不需要增設傳輸管線;零距離,沒有鄰避效應,與跟周邊環境實現零距離接觸。 “技術不是問題,關鍵是觀念。”中聯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俞義泉說,方法方向是很重要的事。中聯環從1996年做到現在,二十多年深耕行業技術。 據了解,總部位于廈門的中聯環股份有限公司,扎根水污染治理行業20多年,其獨創的“分布式埋地組合生態建設技術”,已經走出廈門,成功的復制推廣到全國各地,包括在深圳、蘇州、北京的密云、遼寧營口、寧夏中衛、河北邯鄲、承德,河南的鄭州、衛輝、平輿、南陽,以及安徽的合肥、蒙城、定遠;江西的南昌、贛州;廣西的南寧和福建各地市等地,均有項目落地和正在推進中。 俞義泉說,中聯環建設的每一個污水再生處理站,都是藤系上的一個晶瑩透亮的葡萄,讓處理后的尾水就近消化,用于城市雜用水及水體補充。“這種創新模式將排污變為補水,改變的是觀念。”(李灝妤 宋寶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