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喧囂中,2019雅森北京展落幕,至此塵埃落定。 據雅森官方數據顯示,為期四天的展會日均人流量高達30余萬人,這至少說明了一點:中國汽車后市場發展潛力依舊。 去年下半年開始,行業唱衰的聲音就沒間斷過,畢竟此前國內汽車市場從未遇到過什么真正的挫折,面對28年來的首次下跌,從涉汽車銷售領域到后市場領域,出現恐慌情緒也并不意外。但這并不代表,以后汽車就賣不動了、后市場也會因此遭殃。 從長遠來看,汽車行業不可能一直保持高歌猛進的狀態,必然要回歸到更加理性的發展,而回歸過程中出現動蕩也在所難免,就目前中國汽車市場千人保有量而言,還遠談不上封頂。況且,單就后市場以往數據來看,近幾年其市場規模仍將保持20%左右的增速,無需擔憂。 可見,引發恐慌的本源并不在于市場,而在于自身。 思考一:后市場經營難在哪里? 提起經營狀況,多數后市場經營者都會異口同聲的回一個“難”字,也揭示了大競爭時代、后市場經營者們的集體痛感,后市場經營究竟難在哪里? 扛不住的價格戰。多數后市場小微機構品牌沒有差異化,習慣大打價格戰,以降價做大市場。但瘋狂營銷、降價促銷等低端化銷售無疑成了無法擺脫的掣肘,長此以往,很少有能扛得住的。 經營弊病下的倒閉危機。隨著市場對汽車服務需求的多樣化發展,這些具有線下傳統性質的企業面臨包括管理方法難以統一、員工專業性知識不夠、沒有精準的渠道資源在內的諸多挑戰,他們難以應對市場的多變性,會逐漸出現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旦行業出現變局,就會面臨倒閉危機。 以上種種不穩定因素,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高懸在這些后市場參與者的頭上,如不及時做出改變,淘汰是必然的結果,更遑論發展。這也許就是后市場經營者們的真實寫照。 思考二:競爭白熱化,機會在哪里? 結合上文,從大勢來看,行業市場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如何在后市場這片紅海中個性化地展現自己的品牌和產品,并被消費者認知、熟悉和喜歡,是后市場經營者們亟待解決的難題。這一點,在今年的雅森北京展上,看到了新的思路。 從價格到品質、從品質到品味。縱觀雅森展參展品牌項目,細探究之下,便會發現品牌更新換代的背后,是消費升級背景下,車主消費需求正從對低價的追求轉向對品質的追求,資源整合、強強聯合將是未來汽車后市場大勢所趨。同時拼款式、質量的“硬件”之爭,已經過渡到環保體驗的“軟件”之爭,品牌的核心正向輸出全新的品味生活,以更舒適的體驗方式深入。 借助互聯網的后市場連鎖項目崛起。雖然過去10數年全國性快修連鎖多數以失敗告終,但隨著互聯網在客戶、服務商、競價等領域發揮出資源集約化優勢,使得困擾后市場的眾多問題痘有可能得到解決。今年雅森展此類品牌云集,如互聯網品牌“尼羅河”等,此類連鎖服務體系一旦成功,極有可能改變后市場服務利潤的現狀。 引入汽車后市場與生活的雙入口,引入新零售、新服務的全新商業模式,為車主提供360度全方位服務,并在行業內率先推出“愛車小屋人車生活館”的商業概念,推動汽車后市場的健康發展,這種創新的模式必將在汽車后市場上掀起新的風潮。 告別單一業務、全場景化服務。與互聯網類同,包括汽車后市場在內的汽車行業競爭在進入下半場后,同樣需要從如何獲取新增用戶的思維,轉變到如何做用戶的留存、如何提高用戶忠誠度!可見,怎么把車主黏在自己的平臺、怎么樣服務好車主群體,是下一步品牌競爭的關鍵。 我們認為,告別單一業務,打造全場景化服務,引入全新的品牌、業務或商業模式,讓后市場服務功能更加綜合性和多樣化,更有利于企業提升品牌競爭力。縱觀2019雅森北京展,會發現參展企業名單中出現了一股新勢力——賣車。當然這個賣車并不是單純的賣車,而是后市場車商項目。我們都知道,傳統模式下的車商是重資產項目,但本屆雅森攜手新品牌小極脈車,打破了這些桎梏,依靠全球車源與全國車庫等資源實力,開創全新的智能銷車模式,無需展車、全互聯網化。如此一來,后市場則可借助先天店面優勢,只10㎡即可賣車,相當于豐富了后市場服務功能,同時增加了多元化盈利。這不僅是雅森創新轉變的亮點,也是互聯網滲透汽車后市場的一大亮點。 總之,無論是汽車銷售領域還是汽車后市場服務領域,仍有巨大的潛力待開發。但此時,行業無疑已從疾行切換到緩步階段,面臨消費升級、行業理性回歸、競爭白熱化等多項挑戰,汽車行業的參與者們,必須看清行業發展、看清自身發展,唯有如此才能走對方向。 無數歷史驗證,生死與否、發展如何,往往只取決于一個抉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