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鄧新華《柴米油鹽經濟學》 處處留心皆學問——《柴米油鹽經濟學》書評 文 | 布爾費墨 我是在2009年接觸到奧地利學派的。當時在中國的奧地利學派的圈子里有幾位學問很棒的人,鄧新華就是其中一位。在當時的中國,熟悉奧地利學派的人不過十幾二十人,大家基本上都互相認識,經常一同討論學術問題。在那個時代,奧派圈子里學術氛圍濃郁,大家追求真知的熱情,遠遠高于人際關系和賺錢。每一次聚會,大家都圍著飯桌,討論幾個非常燒腦的學術問題,一直到深夜。現在有時候想起來,我還是會很懷念那個時代。 鄧新華的理論很正。在很多學術觀點和社會熱點問題上,我都同意他的看法。我和他最大的區別,在于我對于社會規律的思考,和對理想世界的追求,抱有極度的浪漫主義精神。在20年前,我是一個搖滾青年,用搖滾樂表達帶有憤怒的思考和對社會假象和懷疑。直到今天,我還是會被理想主義的電影感動到流淚。但是鄧新華則比我溫和得多。同樣是奧派,大家追求的理想其實差不多,只是源于性格的不同,我們的表達方式各有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和我接觸過的人都知道,我對日常的各種經濟現象也都有很深刻的思考。在我看來,《柴米油鹽經濟學》這本書里寫的很多都是我想寫的話,甚至我本人就寫過類似的文章。所以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就特別容易理解作者的本意。但是我明白,對于我們奧派來說非常簡單的一些結論,對于公眾則是陌生的。一般人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一定會覺得在某些地方受到了挑戰。另外一些思想靈活的人,也一定會覺得非常有意思,茅塞頓開。 例如,在第一部分,作者對中國的醫療體系,并不是像一般的評論者那樣全盤否定,而是指出,這個醫療體系是以公立醫院為主體的,但是它在某些方面的效率卻比西方國家高得多。作者進一步指出,名義上是公立機構的醫院,實際上它會帶有很多的私營屬性。這個體系的效率高,并不是因為它的國有屬性,而恰恰是由于它的逐利性,使它部分地適應了市場的要求。這種分析能夠給我們很多的啟發,讓我們認識到認清事物的本質,不能靠“名”,而是要靠“實”。 在第二部分,作者分析了社會流行的“復利理財”的誤區,在于“復利理財”,根本跑不贏“復利通脹”。這個分析給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那些幻想每年百分之幾的投資收益就能跑贏通脹的人,到最后會被貨幣超發引發的通脹收割。那么怎么能跑贏通脹呢?作者沒有寫。我簡單說說:一是要用法幣購買抗通脹的資產,例如一二線城市的住宅。二是最好能夠低成本地擁有負的法幣,也就是負債。也就是說,在保證現金流的情況下,貸款購買一二線城市房產,是普通人抗通脹的好辦法。 在第三部分,作者系統性地批駁了流行的凱恩斯主義,也就是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的謬論。這一點我也反復提過,在此不做贅述。第四部分是講福利的陷阱。這個話題需要引起每個人的警惕。希望大家認真讀讀這一章。第五部分講管制。其中比較引起我思考的是戶口和東北經濟的話題。作者寫到:“誰說東北經濟差是因為東北人觀念落后?”他指出,東北經濟落后,并不是因為傳說中的東北人的觀念落后,而是因為長期計劃經濟引發的管制太多。這個說法令我深有共鳴。 第六部分,理解商業的話題中,我比較有同感的,是作者對“工匠精神”和“市場精神”的分析。他認為,能夠提升產品質量的,是制造者迎合消費者的選擇的這種“市場精神”,而不是所謂的“工匠精神”。如果沒有“市場精神”,而只有“工匠精神”,消費者不會為“工匠精神”買單,那么“工匠精神”會因為賺不到錢而消失。我認為,所謂的“工匠精神”實際上只是一種市場營銷的噱頭而已。那些批評中國人沒有“工匠精神”的人,并不了解商業的本質規律,也可能一天也沒有進過工廠的大門。 第七部分中我比較認可的文章,其中包括反駁“中國發展得太快了”這種錯誤說法的“你不會喜歡慢下來的中國”這篇。第八部分,推薦閱讀改革藥監體制,和印度醫療旅游的章節。第九部分是人口話題。這是近期和未來中國經濟的痛點。第十部分講房地產。我大體上同意鄧新華的意見,但是不同意他在文章中指出“全民炒房風險高”,理由是“通脹預期下,人們紛紛涌進房子這個收益相對比較平穩的避險資產。但是涌入的速度太快了,避險的行為又導致了新的風險”。這并不是事實。事實是在中國,炒房者仍然是小眾群體,普通人仍然把房產當成消費品而不是投資品。 這本書算不上是一本經濟學的學術專著。但是它平實的文筆和廣泛的話題,和思考問題的角度,確實能夠啟發一些對世界有思考,但是苦于無法尋找到答案的人。當然了,正確的經濟學和政治哲學的理論,能夠應用到的話題何止千萬,任何的書籍談論到的都是冰山的一角。我們在讀過這本書之后,需要學會的不是具體的結論,而是從此開始獲得理性的思考方式,用正確的經濟學和政治哲學去理解世界,規劃自己的人生,獲得對世界的透徹理解和人生的幸福。 附: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