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識了廣州耀華文化周,下面是耀華中學小學探索營,國際學校擇校無論對于家長還是孩子而言,需要考慮的問題實在太多,是否或何時進入國際教育學校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但如果可以在決定前,讓孩子當一回廣州耀華國際教育學校的學生,全面體驗學校的學習、活動、餐飲和環(huán)境等,或許就能明確自己的選擇。 耀華中學探索營 本屆中學探索營的主題為:“Communication Evolution交流溝通方式的變革”,學生們將會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一系列的學習和探究活動,我們期待同學們在課程最后的展示環(huán)節(jié)會給我們帶來出色的學習成果。 報名須知: 年齡:校內外在讀五年級至初三學生 時間:2019年3月30日周六8:30-16:30 主題:Communication Evolution 交流溝通方式的變革 費用:500元(費用包含中外教全天課程、午餐和紀念品,耀華Y5在校學生可免費報名參加) 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進入活動報名頁面 耀華小學探索營: 本屆小學探索營的主題仍然是關于動物保護的研究,但是本屆的教研組將會在上屆課程的基礎上加入新的元素,我們也期待今年探索營的小學組的孩子們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報名須知: 年齡:校內外在讀幼兒園大班至四年級學生 時間:2019年4月13日周六8:30-12:30 主題:Code Rescue 生態(tài)解碼 拯救動物 費用:300元(費用包含中外教半天課程、午餐和紀念品;耀華K5在校學生可免費報名參加) 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進入活動報名頁面 廣州耀華創(chuàng)新性地將國際小學和初中課程引入海外優(yōu)質資源,形成兼顧中外學生需要的獨特國際課程。耀華引進專業(yè)外籍教師和國際教材,按照耀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中國內地創(chuàng)設真正的國際教育氛圍和環(huán)境 以下是文化周的精彩內容回顧: 飄著雨的春日,耀華國際教育學校廣州校區(qū)舉辦了一年一度的文化周活動。今年的主題是“中世紀的黑暗與光明”。 中世紀(Middle Ages)指的是歐洲歷史上從 5 世紀持續(xù)到 15 世紀的一段漫長時期。這期間發(fā)生了許多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大事件,比如十字軍東征、黑死病爆發(fā)、文藝復興等等。 有歷史學家稱它為歐洲的黑暗時代;也有歷史學家持反對意見,認為它是光明的時代。到底是黑暗還是光明,如果帶領學生調查研究,會非常有意思。 活動籌備組最后將今年文化周的呈現定為四大形式:自由市場、班級主題內容展示、小學部的歷史人物巡游以及中學部的中世紀圓形劇場表演。 小學部沿襲傳統(tǒng),以國別切入,各班級分別展示文藝復興前和后的意大利、法國、英國和西班牙等;中學部則梳理議題,探究中世紀大學的興起、西歐封建制度與莊園制、黑死病、中世紀城市和中世紀科技與藝術等。 誠然,“中世紀”是一個復雜且深奧的主題,但復雜也意味著發(fā)揮空間大。活動負責人、外籍副校長Anthony Uiterwijk說,“學生表現出來的獨立學習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發(fā)自內心的學習熱情讓人欣慰。事實證明,只要給他們足夠多的機會,他們就會發(fā)光。” 采訪 / 文 | F小姐 / 樊素 編輯 | 樊素 “莎士比亞大富翁” 五年級B班,一個戴著蛋卷假發(fā)、打扮成中世紀貴族模樣的男孩站在教室門口迎接。他自稱羅密歐,彬彬有禮地歡迎老師、同學和家長來到 “Globe Theatre” (環(huán)球劇院),感受在這里誕生的莎士比亞作品。 走進教室,中央是宮廷風格布景板,幾個穿著艷麗長裙的女生正帶著拍立得招徠賓客合影留念。布景板右側是一排“商店”和“餐廳”,各式手繪的明信片和書簽等著賓客們消費,還有英式炸薯條的味道在空氣中彌漫開來。若是心動,須到布景板左側的“游戲區(qū)”贏下獎券,才能兌換紀念品和食物。 好幾個孩子躍躍欲試地涌到了一個叫“莎士比亞大富翁”的攤位前,守在那兒的幾個小工作人員忙活起來,給玩家們擺棋子、遞骰子、發(fā)放游戲幣。這游戲幣乍一看是黃銅色的英鎊模樣,細瞧,竟是莎士比亞他老人家的大腦袋畫像,惹人會心一笑。 玩家們扔過骰子,紛紛帶著棋子往前行進,在格子上密密麻麻的注釋里感受莎翁的命運。“莎士比亞 13 歲時,家中經濟出現困難,莎士比亞只好退學,幫爸爸一起工作——扣錢 20 鎊”;“1588 年,英國把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打得落花流水,莎士比亞也寫了不少歷史劇,比如 1592 年的《亨利六世》——加錢 70 鎊”。 一局終了,玩家們用手中所剩的游戲幣兌來一張張獎券,到對面攤位去換明信片和薯條了。更多的玩家見狀,便也好奇地涌過來,把“大富翁”擠得無比熱鬧。小工作人員趕忙加快了手中的動作,高聲提醒大家抓緊時間,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游戲。 “莎士比亞大富翁”組的火爆讓班主任Twinkle有些意外。因為主題課上分組時,根本沒有學生主動要求加入“莎士比亞組”。只不過因為每組限定五人,那些舉手舉得不夠快的孩子才不得已被“調劑”了過來。 出師未捷的“莎士比亞組”很沮喪。一個男生 “萬念俱灰”地問Twinkle,那……我們做大富翁,可不可以? 獲得首肯后,孩子們來勁了,比別組花更多心思設計游戲,查資料、寫注釋,包辦各種各樣的細節(jié)。 Twinkle坦言,往年的文化周,她事事操心,親力親為,卻沒出現過像“大富翁”組這樣的黑馬。今年她“放羊”了,只確定主題,剩下的只做輔助工作,反倒有意外之喜。 “可能老師管太多,孩子反而沒有熱情;放手了,他們會覺得,如果搞不定,那就是自己的問題”,Twinkle分析道。 五年級B班的英國主題展示 孩子手繪的獎券、錢幣、明信片、掛飾等活動道具 師命可違 放手不是放任。文化周負責人,中文老師葉蒙蒙說,讓學生主導不代表老師不管學生,老師依舊在旁觀察,“在學生力所能及的時候鼓勵他,在學生力有不逮的時候輔助他。如果學生一直在嘗試解決問題,我們不會過多介入,只有當行動停滯的時候,我們才會給出建議。” 但是老師的建議,他們是可以不聽的。她想起八年級的一次戲劇彩排。 為了讓演出轉場更順利,作為現場導演的她建議演員調整站位。高大的Bruce彎著腰低著頭,安靜聆聽老師的建議,老師說完,他回應道,“謝謝老師,我們剛剛討論了一下,還是想按自己的方式來一遍。如果有需要,再用您的方案。但是,非常感謝。” 葉蒙蒙說,“整個過程,我一點也不覺得不舒服,他認真地聽,合理客氣地拒絕,真誠地感謝別人的建議。” Bruce不是唯一一個“不聽話”的學生。帶文化周彩排這段時間,葉蒙蒙聽到了好幾個老師被學生拒絕的故事。她毫不掩飾對這種“抗命”的欣賞,“能‘違背師命’的學生,都是有機會另立門派的,這些孩子不會成為被定義被標簽的人像,他們會做有靈性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人。” 逼真生動的主題設計讓觀眾仿佛置身一個個微型博物館!有的“展館”為了保證參觀質量,還設定了每次參觀人數上限 消失的音樂 “抗命”的Bruce是8B 班的英文短劇《伽利略的審判》的主心骨。在他的帶領下,8B 班的戲劇在彩排過程中呈現完整,因此被選做壓軸。 按照原定的設計,當“伽利略”大聲疾呼——“總有一天,人們會相信我”之后,會響起皇后樂隊的那首《波西米亞狂想曲》,整個表演就此達到高潮,8B 班的同學們在掌聲與歡呼聲中得體地謝幕。 但音樂沒有響起來! 舞臺上的大家一時間都有點懵,扮演主教的 Bruce 愣了一下,示意同學們聚攏起來,鞠躬、下臺,雖然他看上去有些困惑和不甘心。 在 Bruce 的眼里,除了音樂的故障,臺詞、走位、道具擺放,統(tǒng)統(tǒng)都要再調整。幸好他們緊接下來還有機會為小學部的觀眾演第二場。 Bruce 把 8B 班演員們叫到禮堂外,認真地開口道,“第二場不能那么演了,懂嗎?”語氣平靜,沒有抱怨。 有同學錯愕,“怎么演不是問題,關鍵是那個音樂要播出來啊!” Bruce 正強調走位,又有同學打斷,“你這樣說沒有意義,我們都懂的,最應該聽的那幾個沒在……” Bruce 略顯失望地感嘆了一句:當我說“大家得談一談”的時候,我指的是所有人、是每個人,而不是只有這么一些人。 這時,一旁的外籍班主任老師 Scott建議去禮堂外商量,安撫大家情緒,讓大家認真聽 Bruce布置。 而再開口的時候,那個篤定的導演 Bruce 又回來了,就像彩排的時候一樣。 到了第二場,臺詞順溜了,走位整齊了,《波西米亞狂想曲》也終于在最恰到好處的位置響起來了——Bruce專門安排了一位同學去調音臺監(jiān)督音樂。8B 班終于能夠齊刷刷躬謝幕,驕傲地,接受屬于他們的熱烈掌聲。 八年級的孩子把教室布置成了美術館,學生擔任導賞員,為前來參觀的家長介紹畫作,現場燈光、聲效甚至氣味設計一個都不少 演砸了嗎? 葉蒙蒙知道8B班這段演出小插曲的全過程。在她看來,錯誤出現的時候恰恰是教育深入的時機,“像Bruce這樣有主見的孩子,需要的不是老師指手畫腳的教導,而是信任和機會,所以允許他表達,允許他犯錯,其實是更好地幫助他自覺學習,這種‘自覺’是培養(yǎng)孩子領導力和內在學習驅動力的關鍵”。 意外處理得很漂亮,看上去,孩子們因此學到了更多。那么,從老師的角度,是期待看到學生的完美呈現,還是期待過程發(fā)生意外?如何評估活動是否成功呢? “看過程中經歷了什么”,連續(xù)三年擔任文化周負責人和演出導演的葉蒙蒙說,過去她把結果呈現圖譜描繪得非常具體,把表演的質量當成學校的面子,但是今年心態(tài)變了,她很放松,“如果學生因為過程而快樂,就不需要放大一個結果去搶奪他們的過程體驗”。 “也許,我們的表演在家長看來不太專業(yè),可是這種樸拙,甚至粗糙,恰恰是孩子的可愛。我們看過太多精致的表演,但是我們不一定看過一群孩子的努力,因為有時候努力是看不見的,精致的表演有時候會讓人忘了那種努力”。 這樣的看法也是外籍副校長 Anthony Uiterwijk所認同的。當他總結到這個活動究竟能為孩子帶來什么時,他說,“這一周帶給他的成就感可能比日常課堂的更大,在活動中,孩子們總能找到他好奇和感興趣的部分,整個過程是以學生為中心的,這就是我們說的,要激發(fā)起學生對‘在校學習’的熱情——有一些東西吸引他去享受在學校的時間,那他可能慢慢地會把這種喜歡投射到其他方面去。” 所以,“教育是創(chuàng)造記憶的過程。教過的知識學生遲早會遺忘,但這趟學習之旅的感受他們會一直記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