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題為《一個北大畢業生決定去送外賣》(作者張根)的文章刷屏了。伴隨著刷屏,熱議也洶涌而來,有點贊有吐槽,有分析和爭論。和北大畢業生買豬肉的爭論模式很相似,此次爭論依舊是圍繞著名校、碩士生、該不該送外賣、焦慮等進行。 自由地飛 脫開《一個北大畢業生決定去送外賣》一文內容,立馬上升到該不該的問題,貼北大和碩士生等標簽,并將其作為議論展開的前提,似乎有點架空了說話。我們見過初中生、高中畢業生送外賣的,也見過本科畢業生送外賣的,今天見見碩士生送外賣有何不可? 只要是合法的職業就是正當的職業,而選擇什么職業,完全是個人的事情。碩士生送外賣,到底觸動了誰的神經?此前,有博士生應聘中學教師,于是有人就說,這是浪費人才,國家培養個博士容易嗎,博士生教中學虧大了。 國家培養了碩士畢業生、博士畢生不假,可是國家包分配嗎?學校可以為碩士生、博士生推薦工作,畢業生也可以自主就業。如今,看看中小學,博士生、碩士生當老師的還少嗎?這是一個自主擇業的社會,選擇什么職業,怎么走自己的路,選擇權在個人。 還記得此前網絡熱議清華畢業生張曉勇到湖南長沙一小區當保安的事嗎,還記得每日人物《一個博士送了十年快遞,他說這比做教授更滿足》一文走紅網絡嗎?北大碩士張根辭掉坐寫字樓的工作做了一名外賣員,這到底讓誰焦慮,觸動了社會的哪根神經? 張根的同學問張根為什么送外賣;張根的同學說張根既然已經接受了高等教育,就應該做點符合自己價值的事兒;張根的同學問張根的爸媽知道不知道張根去送外賣;張根的同學說不否認張根的行為,就是覺得張根有點偏激;張根的同學還問張根是不是最近信什么教了。 張根同學的一連串問題,足以代表當下的社會意識和思想:都碩士畢業了,都有坐寫字樓的工作了,為什么要辭職去送外賣。有這種想法的人不是少數而是多數。張根自己也許為人生而焦慮,我18歲之前從來沒想過自己要做什么,別人高考他高考,別人讀研他讀研…… 教育,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再到研究生,我們的教育似乎一直忙于考試和錄取,但卻從來沒有教會學生思考個人興趣愛好和樂趣的關系、人生與職業的關系,職業與社會的關系,而是將一切都裹挾在功利性思維和等級式思維中。 張根在《一個北大畢業生決定去送外賣》一文里說,“慢慢,我開始習慣配送員的生活”。這種習慣,恰恰是他體驗和了解送外賣這種職業價值的需要。在我們看來,張根只不過實實在在體驗了一把送外賣職業的甘苦真滋味,我們也借此機會對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張根更像是用親身體驗在寫一篇底層職業生活的社會報告。張根意味深長地寫道:有人不斷地告訴我會階級下滑,我討厭這種焦慮。穿上藍色制服的時候,我對著玻璃里面的自己拍了張照片,心想:我現在已經來到了你告訴我的底層,你們還能把我怎么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