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江,險在荊江。長江的荊江河段全長360公里,有“九曲回腸”之稱,歷朝歷代都是洪災的多發區。1998年夏,長江中下游爆發了有水位記錄以來最大規模的洪水,荊江河段面臨著最嚴峻的考驗。 那年的荊江抗洪驚心動魄,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當地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們成功保住了荊州和武漢。在電車難題和人道主義困境中,我們真正意義上做到了“逆天改命”! 當時的媒體人記錄了荊州分洪前前后后的決策,創作了紀實報告文學:《共和國沒有開閘》。為延續和傳遞偉大的‘九八’抗洪的精神,重現‘九八’抗洪斗爭的生動場景,2022年,絲路視覺在抗洪精神主題展項目期間,在當地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前往北閘,拍攝制作同名微電影《共和國沒有開閘》。 微電影以大電影的質感講述了98年特大洪澇災害中,從人民到干部,士兵到水利專家,軍民一心抗洪救災全過程,對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作出了細致的全景式重現。謳歌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抗洪精神。 “98年抗洪”重現 “民為國” “國為民”雙線并行 “共和國沒有開閘”這七個字蘊含了諸多濃烈的情感,有中央領導為國為民的英明決策,有解放軍官兵的英勇守衛,有當地人民的踴躍支援,更有著共和國自成立以來的“一唱雄雞天下白”的精氣神。 微電影以“33萬人口大轉移”作為開篇,在分洪倒計時的全過程之中,又劃分了“民為國線”和“國為民線”,前者描繪了抗洪前線緊鑼密鼓、浴血奮戰的情景,后者講述了國家領導科學防洪,審慎決策的情節。 雙線并行的敘事結構展示了黨、政、軍、民以驚人的效率在洪水面前筑起了一道無形的堤壩。同時,兩條線的蒙太奇剪輯使得影片節奏層層推進,千鈞一發的懸念感和緊迫感讓人不由自主地跟著屏住呼吸,為之加油祈禱。 聚焦抗洪細節 鏡頭為眼 光影成界 微電影牢牢抓住每一次危險時刻,每一個重要的決定,通過精心設計的鏡頭語言以及拍攝手法,渲染氛圍,推進情緒,為觀者創造一個親臨現場的感官視界,好像那風雨也拍打在身上,鼻子都能聞到洪水沖刷下的土腥味。 傾盆雨勢疑飛瀑,揭地風聲幫迅雷。 影片伊始,在雷電風雨聲之中,鏡頭由暴雨下的城市街頭到水浪洶涌的江岸,再切到風雨中飄搖的探測船,三重場景的鏡頭橫切交待了此次特大洪災的核心場景以及嚴峻形勢。 轉移人群中,一位面露哀色老人回頭遙望。在鏡頭的聚焦特寫之下,老人眼中交織著淚光與火光,雙唇顫抖,令人動容。 燈光融入雨水,時間仿若凝滯。防於堤啟爆點火站的掛燈閃爍著橘黃色的光芒,為晦暗潮濕的暴雨場景帶來一絲無法磨滅的溫暖,也象征著風雨飄零中的公安縣上下對保住家園的希冀與期望。 電尾燒黑云,雨腳飛銀線。急點濺江心,微煙昏水面。短鏡頭、快節奏的剪輯方式表現了間不容發的危險局面以及士兵們不畏風雨,嚴防死守的抗洪救災行動,整段情節扣人心弦而又極具畫面張力。 在這場人與自然的慘烈搏斗中,人民子弟兵發揮中流砥柱作用。影片結尾,士兵的臉部特寫鏡頭赫然入目,當破開烏云的陽光落在布滿淤泥的臉龐上,他們的眼中也亮起了勝利的喜悅。 拍攝花絮 以“98年特大洪澇災害”為微電影的劇情主線,絲路視覺創作團隊不僅要把時間軸由21世紀撥到20世紀,還原1998年公安縣的樣貌和軍民著裝服飾,還需要通過人工降雨、三維制作等各種手段營造洪澇、暴雨等特殊極端場景。 影片中的出鏡演員也基本來自公安縣當地人民,并非專業演員,絲路視覺團隊以過硬的專業能力指導出鏡人員,統籌全場,順利完成每一場拍攝,創造出了這一份極具時代意義與歷史價值的影像作品。 定格永恒的記憶,傳承不滅的精神。鏡頭之下,何止春秋。絲路視覺以專業、創意、誠意的視覺力量創造每一個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