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聯想集團與上海交通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計劃未來三年拿出兩個億人民幣,在科研領域、人才培養和新技術孵化三個領域,與上海交大攜手共進。 從合作內容來看,這兩億元資金在使用上都離不開一個關鍵詞:人才。 一個多月之前,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2021-2022財年第二財季業績發布會上表示,未來三年聯想將在全球范圍內,面向社會和高校大規模招聘硬核科技人才12000人。 彼時,關于硬核科技人才戰略將如何實施,聯想集團方面并沒有給出更多的信息,外界則一直保持關注。此次攜手上海交通大學,會是聯想集團落實硬核科技人才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嗎? 智能化轉型的“硬核”動力 公開資料顯示,經過三十多年發展,聯想集團已成為一家圍繞“端-邊-云-網-智”新IT技術架構,持續進行智能化轉型的多元化技術型企業。 在“端”上,聯想集團擁有包括AR/VR、智能門鎖、智能顯示器,以及硬件、軟件、服務一體的商用物聯網方案等多種類創新智能終端;在“邊”上,聯想集團擁有豐富的邊緣計算硬件設施,并自主開發了A.I.人工智能支持的邊緣計算平臺;在“云”上,聯想集團從硬件和軟件層面打造全棧式邊緣計算能力。 在“網”上,聯想集團以5G和云網融合技術為基座打造核心能力,聚焦5G云化基站、5G核心網、車路協同打造硬件、軟件和解決方案;在“智”上,聯想集團構建數據采集和分析平臺,持續打造人工智能平臺,加大投入聯想集團智能服務管理平臺,打造全流程、全要素的數字化、智能化服務。 從其目前的業務布局來看,聯想集團若要在數智化浪潮席卷而來的當下獲得快速發展,必須建設更全面的技術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建設則需要更多元化的人才結構支撐。 從目前的國際產業環境來看,依托數智化能力構建相對獨立完善的產業驅動力,是在大國戰略博弈過程中取得優勢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聯想集團持續加大在邊緣計算、混合云解決方案、5G云網融合方面的探索,離不開高精尖的底層人才支撐。 此外,智能化轉型早已不僅是企業自身發展的議題,更關乎各行各業的升級變革。在聯想集團賦能其他產業的同時,需要既懂技術、又有解決產業問題能力的綜合性人才,以滿足業務創新和擴展的需要。 按照聯想集團目前的發展趨勢,其硬核人才戰略離不開更多元化的人才結構、更領先的人才高度,以及更綜合的人才能力。 人才是科技、社會發展的基石,也是國家戰略支持的重點之一。此前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就強調,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從這個層面來講,聯想集團不斷強化硬核人才建設的理念,既服務于自身經營需要,也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和國家政策導向。 硬核人才戰略的高校路徑 近年來,不論是國家層面還是企業層面,都對人才的重要性做出了突出強調。在各地紛紛出臺推動新一輪人才建設熱潮的背景下,聯想集團選擇與上海交通大學共同推進人才培養,可謂恰如其時。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于1896年,在120多年辦學歷史中培育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其中不乏世界著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錢學森,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文俊等人,科研能力與人才培養能力均十分突出。 尤其是,被國家寄予厚望的李政道研究所正是落于上海交通大學。據悉,李政道研究所目前已聚集若干學術大師領銜的研究團隊,吸引了一批具備科技創新活力的青年才俊,圍繞粒子與核物理、天文與天體物理、量子基礎科學等研究方向,開展了多個前沿領域原創性基礎研究,實驗平臺建設也正在穩步推進。 從人類歷史進程來看,三次具有變革性的工業革命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大規模誕生和應用,尤其是第三次技術革命產生的核能源技術、激光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等,更是依賴于20世紀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主要內容的近代物理的突破。 可以說,上海交通大學濃厚的科研氛圍和人才資源優勢,正是聯想集團十分看重的。不免引人好奇的是,上海交通大學之后,是否還會有其他高校與聯想達成類似合作? 聯想集團硬核人才戰略始終遵循著多向度思維。在企業內部,聯想集團從全球范圍內培養、引進優質人才,不斷充實企業發展后備軍;在企業外部,聯想集團也正持續通過產學研融合等舉措,挖掘、吸納高水平人才。 資料顯示,聯想集團在全球15個國家設有研發基地、擁有四大AI實驗室,吸引了超過10000名研發人員和工程師。其創新加速平臺“小強創新”,則向來高度支持聯想集團員工內部創業和創新孵化。 如今,聯想集團正圍繞“端-邊-云-網-智”構建的新IT技術架構全面進行面向未來發展的智能化轉型,對優質人才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上海交通大學只是聯想集團在發力硬核人才戰略方面展開外部合作的一個開端,未來將會有更多高校、研究院所與聯想集團深度合作,共同蓄力人才養成。 “我們決定在所增加的研發投入中,拿出一部分和高校、研究院所合作,在推動其創新的同時,也為自己創造更好的創新土壤、創新環境,培育更多的創新人才。”楊元慶表示,與上海交通大學的此次戰略合作,正是這個行動的起步。 那么,誰會是下一個“上海交大”?拭目以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