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伴隨著700噸浮吊吊索的徐徐下放,中交三航局承建的清水塘大橋天元側第7節段3號鋼梁平穩、精準的就位,誤差控制在5毫米以內,主橋邊跨上部鋼結構第一階段施工順利完成。項目經理左小永興奮地說:“大橋鋼結構施工越來越順,創新工作室的青年骨干功不可沒!” 左小永提到的創新工作室,全稱為“李業勛博士路橋與環境施工創新工作室”,成立于2019年,立足于湖南株洲清水塘老工業區產業新城PPP工程實踐,瞄準“卡脖子”問題,針對性地推進技術創新,著力打造一支在大跨度橋梁施工、環境治理領域善研發、精技術、能創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服務項目建設。 清水塘老工業區產業新城PPP項目涉及道路橋梁、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等多專業,施工技術難度大,需要克服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難題。李業勛深知要啃下這些難題,人才是關鍵。 身為“領頭羊”的李業勛是一名博士,投身中交三航局7年里,曾在伶仃洋上填海筑島,也在湘江之上拉索成橋,期間獲得過上海市五四青年獎章、上海市工程質量管理優秀經理人等多項榮譽。不過,相比自己這些光環,李業勛更在意的是能讓年輕技術人員早日成長,獨當一面。 創新工作室一成立,李業勛便迫不及待挑選了一批技術理論基礎良好的骨干加入,并定下項目結束時,要形成一支30人的技術研發隊伍目標。他說:“我們不單是為解決工程難題和項目建設中專業人才短缺問題,也要開拓思路、擴展視野,帶動團隊的整體提升,成為創新型人才的蓄水池,為企業長遠發展儲備人才”。 在李業勛看來,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創新人才必須具備幾個氣質:能深入現場、敢大膽提問、善借鑒吸收、勤反思總結。為此,骨干們一進入工作室,他就立“規矩”:要求他們一定要“跑的勤、坐的住、想的多”,技術創新必須充分了解現場實際,在此基礎上苦研技術形成方案后,還要多向思考施工技術是否有改進余地、成果是否能轉化為企業知識產權等問題。 清水塘大橋南岸引橋24號-29號為5跨格構式鋼混疊合曲線梁,整體位于水中前灘區域,總重達3269噸。綜合現場施工環境和工期部署,李業勛初步確定采用頂推法施工,具體方案交給工作室成員鄧文彬完成。鄧文彬在借鑒昭華大橋頂推工藝基礎上,提出采用6組臨時墩進行多點頂推,并在頂推過程中不斷橫移糾偏以實現曲線型鋼梁頂推。 當他滿心歡喜將這一方案告知李業勛時,卻被告知:“方案缺少靈魂,只是簡單地照搬。”看著鄧文彬和成員們茫然的面孔,李業勛解釋昭華大橋主跨和清水塘大橋跨度不同,應考慮永臨結合,充分利用水中永久支墩,減少臨時墩投入;另外,曲線頂推過程需要邊頂邊糾偏,工序復雜難以控制,要考慮創新,利用數值模型模擬內外部同步曲線頂推,綜合設備開發加以實現。 經過李博士的解釋,大家豁然開朗。最終,鄧文彬在對永久支墩展開受力分析后,優化了臨時墩工程量,并借助BIM模型模擬出最佳的曲線型頂推路線,使大橋引橋頂推臨時結構投入減少60。 李業勛還要求技術人員不閉門造車,主動帶領他們去外面學習同類型項目的先進施工管理經驗。同時也堅持引進來,多渠道創造學習機會,以為項目建設構筑強大助力。 工作室剛成立的時候,遇上清水塘大橋開工,相當一部分成員并沒有中承式鋼桁架拱橋施工經驗。李業勛就帶領成員赴廣州明珠灣大橋,武漢江漢七橋,廣西平安三橋學習觀摩,還邀請社會名師講授“特大跨鋼桁拱橋施工與控制關鍵技術”、“橋梁支座安裝控制”等知識要點,多措并舉下,鋼桁拱橋施工與控制原理在大家的腦海里漸漸清晰起來。 每當臨近項目重大節點,李業勛無論多忙,每天總會抽出兩三個小時,專門為工作室成員講解工藝要點。技術員趙云鵬回憶:“師傅的思路非常清晰,不論多復雜的工藝,也能剖析得非常透徹,極大提升了年輕人攻克難關的信心,大家的進步也是一天一個樣。” 很快,創新工作室全員迎來了一次大考。清水塘大橋鋼桁拱開始安裝。鋼桁拱分48個節段拼裝,總重3萬噸的桿件通過64萬套高強螺栓連接,要求每顆螺栓的拼裝誤差不超過1毫米,且每一節段拼裝精度需控制在5毫米以內,可謂“高空繡花”。“這是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要用你們的智慧解決它!”李業勛給大家豎起了攻堅的靶子,年輕技術員們鉚足了精神展開研討,“鋼結構加工制造精度達到毫米級精度,否則會造成高栓無法打入,危害橋梁結構安全”“吊裝前的時間、溫度和風速必須嚴密監測,如果選擇的吊裝時機不合適,那么鋼結構安裝精度就無法保證”……20多次的技術討論會,討論至凌晨是家常便飯,終于問題被一一攻克,也為手段鋼結構施工指明了方向。 2021年1月21日,在成員們的精心準備下,清水塘大橋主橋首節段鋼結構平穩、準確的安放至設計位置;截至目前,清水塘大橋兩側邊跨已完成第7節段安裝,實時監測線型誤差控制在5毫米以內,主橋邊跨上部鋼結構第二階段施工順利完成。 大橋施工取得進展的同時,骨干們還在李業勛的帶領下,瞄準污染土治理發力,相繼完成“重金屬污染土壤固化穩定化施工及資源化制磚再利用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重金屬污染治理小試試驗”等污染治理技術攻關,累計完成污染土14.01萬立方米。 自創新工作室成立以來,申報三航局A類課題2項,完成專利申報8項,論文2篇,榮獲上海市BIM應用技術獎1項;通過開展科技攻關、合理化建議、總工講堂、名師授課等形式,培養了一批青年優秀技術人才,形成了“2博6碩10骨干”的路橋與環境施工創新團隊,輸出2名青年骨干走上領導崗位。 目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加入到創新攻關的隊伍中,研究也是“百花齊放”,涉及Midas數值計算、GIS+傾斜攝影技術、BIM信息化施工、土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治理、河道污染底泥處理及水生態治理等多個方面……談及工作室的未來,李業勛滿懷信心!唐婉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