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移動互聯網的“原住民”,Z世代是年輕的一代,是不斷追求、超越自我的一代。 在職場上,Z世代也開始嶄露頭角。如果細心挖掘,還會發現這群年輕人身上有著很多個性化的標簽,他們時尚果敢、喜歡挑戰、熱愛生活……多元的個性特征完美融合在Z世代的身上。那要一檔怎樣的職場綜藝才能洞察他們的痛點,引發他們的共鳴呢? 縱觀整個職場綜藝在中國的發展,雖然它不是最熱鬧的類型,但我們卻見證了它不斷從“廟堂之高”來到“江湖之遠”,從“精英審視”來到“大眾共鳴”的過程——從給求職者提供真實職業發展機遇的《絕對挑戰》到團隊創業競演的《贏在中國》,再到解決就業問題的求職招聘真人秀《職來職往》《非你莫屬》……而芒果TV近期開播的真實職場觀察類節目《初入職場的我們》,則把職場焦點第一次真正放在“Z世代”身上。 既是初入職場,也是共同成長,人文關懷比想象更大 零零后職場新人“來勢洶洶”。 在面試篇中,梁堅洛藝高人膽大選擇最高月薪座位,迎著董總的注視毫不怯場,超敏銳的觀察力更是讓在場面試生連連驚出表情包。 不像律師、金融等行業,《初入職場的我們》選擇的是更為廣譜和有代表性的行業,讓精英性消解的同時,也讓節目有了更廣泛吸引受眾的基礎。不管是董明珠所代表的市場營銷,還是張翰所代表的傳媒娛樂,職場新人們在這些行業中所做的事都更接地氣,也更能觸達更多的用戶。 ![]() 更重要的是,這檔節目從公司老板和職場新人雙重角度重新定義職場,他們共同完成任務、共同成長。一方面,來到節目中的實習生們也都盡力展現出自己的優秀實力,在董明珠的面試中,最后登場的梁堅洛“想做點不一樣”的,不僅用直播帶貨的方式介紹自己,還帶來了針對企業的創意分享方案。這個零零后男生不僅對直播帶貨、新零售等這些宏觀企業動態密切關注,還能對董明珠和終南山的合影、格力員工的上下班路線圖細致觀察,成為一段“教科書式”的面試。 另一方面,《初入職場的我們》首次把老板請到觀察室,相較于以往純粹的觀察,更真實的職場討論也搬了進來,嘉賓們圍繞“誰來定義品質生活”標語的修改展開了激烈又有趣的討論。當這些老板、觀察員們陷入到和實習生們同樣“兩難”的情境,觀眾的共情才能被最大激發。 每期不同職場觀察員的設置會給觀眾源源不斷的新鮮感,不同職場觀察員、不同實習階段以及職場新人與老板關系,給觀眾帶去持續的不同驚喜。 面試開始,當五位實習生進入董明珠的辦公室,面前五把椅子“明碼標價”,從四千到一萬,再從五萬到十萬排開,自行選擇自己內心的期望薪資。這時屏幕前的觀眾也跟著緊張了起來,跟著做起了選擇題。在具體制作上,《初入職場的我們》給觀眾帶來了更多沉浸式的體驗,節目通過對綜藝節目節奏的調整,讓用戶能夠“玩”起來、“學”起來。不管是面試遇到的困境,還是新發布的考核任務,觀眾都能被自動帶入進去。 有帶入,更有回應。節目來到第三期,實習工作逐漸進入白熱化。每期節目最后的“職場攻略”也從多角度回應被提煉出的職場問題。“和領導有分歧時,合理的遵循老板的意見并完善自己的方案”“增強溝通技巧,也是在為自己的表達鋪平道路”“任何的意見或者建議都是參考,自己要把握決策權”……當這些實際有用的“攻略”有了案例的加持,就變得更加深入人心,讓攻略超越簡單的“技巧”,則成為一種切實的人文關懷。 ![]() 意料之外的笑點和淚點,從“老板思維”看真實職場問題 頭一天,董明珠自己拍板“誰來定義品質生活”這句標語,卻在第二天突然想要“拔高”一點——老板突然變卦怎么辦?第三期節目中,董明珠的“善變”被直接放在觀察室里討論。這時,職場觀察員張萌現身說法,“其實老板心里是很清晰自己要什么,但是對他們來講,老板就是做了一個很大的改變。” ![]() 一方面讓我們看到焦慮的實習生,一方面又在觀察室進一步拆解“老板思維”——想法變化很正常,高質完成是目的。隨著實習進程地推進,董明珠一句“你們想的題目可以稍微改變一下方式,就全解決了”成功破題,“你不要把它顛覆掉,說再去思考想個什么好的方法。”在觀察室里的蔣昌建也最后總結職場金句:“你還是要充滿著積極的心態,去適應變化。” 如何處理職場中同事之間的關系、如何實現員工與老板之間的溝通,是《初入職場的我們》節目內容展開的兩大核心——這也成為職場人們都要面對和渴望被解決的問題。 在《初入職場的我們》中被強調、也是容易被其他同類型節目忽視掉的,便是從老板的視角去給到職場新人們一些切實的案例指導。不管是面對臨時突發情況應該怎么去處理,還是如何把學校的理論知識真正應用于實踐中,通過張安第一天報到遲到、格力主題辯論賽等完整的故事,觀眾也能對問題的答案本身有更深的體會。 “湯在哪?”公司的跨年聚餐上,當張翰隨口一句詢問,張北冥豎起的耳朵便很快注意到,起身找來礦泉水添到鍋里。喬杉說,“這個小男孩,你說一句話,他能立刻領會到。”能夠看到,即使包括工作外和領導同事的聚餐,如何更好地注意細節也都在給新人們以“職場進階”的啟示。 不止拆解老板思維,更通過兩位典型的老板讓觀眾看清兩種不同的職場生態。正如董明珠評論到的,“看這兩場,我跟他性格很相反。我是大大咧咧,細節上很不管,但是他張翰注意每一個細節。” ![]() 除此之外,最真實的職場,才能激發最真實的情感。張萌作為被邀請嘉賓對實習生孟羽童的一句關心,瞬間引起情緒釋放下的淚奔,這一段意料之外的場景也同時帶來了更多“初入職場的我們”的共鳴。不管是令人高壓的面試氛圍,還是貴人的一句貼心安慰,正因為《初入職場的我們》對職業特性和職場生活基本做到了“復制現實”,才能帶給觀眾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 職場是社會的鏡子,大眾情感回應需要新模式、新視角 臨近聚餐結束,實習生張安的話并不多,但她卻主動靠近張翰的經紀人胡姍:“從本身來講,我是自卑的。”當話題打開,眼前的火鍋還冒著熱氣,其他的朋友還在聊天,在餐桌的角落,卻出現令人感動的一幕,職場前輩對職場新人傾心交談:“你應該讓別人期待,你身上不屈服的精神,你應該不是一個那么容易認輸的女孩子……你要奔著你的那個方向去努力。” 在真實的情境與挑戰中,一個小飯桌能夠啟發一個人對自我的認知,小職場也可以關照大社會。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從節目中學到的不只是具體的職場知識,更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職場”這一微妙場所,真正反向映照組成職場的每一個人實習生、老板、客戶等,完成嚴絲合縫,卻又暗流不息的職場空間敘事。當面試者不得不面臨淘汰時,張翰也感慨道,“到了今天,我一直讓自己不停地努力,我不要被別人去選擇。但是我特別喜歡你們的態度,就每個人都很自信。” ![]() 對于實習生而言,節目也讓他們真實的成長了。張安在第一次考核時得到張翰評價“想給她打零分”,而這次結束后她獲得了五分,更熟悉經紀人業務的她在宣傳上也變得熟悉起來,并得到了老板的鼓勵。董明珠也表示張安“非常有潛力”,“她也許今年可能做你的秘書,三年后她可能就會成長為一個可以幫你打理的角色。”能力才是職場的第一要義,越有能力的人才越會被看見。與此同時,節目對新人們的打磨,也正在讓優秀者更加優秀。 ![]() 《初入職場的我們》把很多職場兩難問題擺上臺面,比如新員工當老板的面駁斥老員工、工作中與同事面臨分歧、如何看待加班問題、如何獲得老同事的配合、工作中需要感性還是理性等——節目敢討論,并通過真實的交鋒,最終打破偏見、引領價值。 正因如此,職場更像一面棱鏡,折射出人生與社會的多元態度。面對女實習生提出的“女性如何衡量事業與家庭”的話題,《初入職場的我們》中董明珠現身說法蹦出金句:“職場無關性別只在乎實力,不用性別差異營銷自己,要用實力與能力解決問題”。 發掘實際的困惑,這檔節目透過這些真實的、切膚的、普遍的“壓力點”和“溫暖點”,穿透現實的肌理,從大眾情感需求處開辟新語境,切實做到節目模式和表達的創新。《初入職場的我們》作為一種特定的類型節目,一方面糾正了觀眾對于職場本身狹隘的想象,一方面又通過這些現實議題讓綜藝節目不僅是“逗人一樂”,更能“寓教于樂”和“寄情于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