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由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主辦,新浪AI媒體研究院承辦的“媒體智能傳播無限”智媒發展論壇暨《中國智能媒體發展報告2020-2021》發布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傳媒學界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智能媒體領域的新生態、新發展。 人工智能發展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近幾年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在致辭中介紹,自2015年起,國家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為人工智能賦能新時代各行業、各領域指明發展方向。2020年,“新基建”政策的確立,將為智媒應用帶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圖注: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致辭 在政策的扶持下,智能媒體實力“出圈”。微博COO、新浪移動CEO、新浪AI媒體研究院院長王巍在會上介紹,疫情期間,在疫情信息采集、內容生產、輿情分析、內容分發、鑒謠辟謠及信息治理等方面涌現出了一大波優秀應用案例,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中國智媒巨大的成長空間。 圖注:微博COO、新浪移動CEO、新浪AI媒體研究院院長王巍致辭 王巍認為,行至當前,中國智媒從戰略藍圖到常態執行,無論是智能化的媒體產品,還是智能化的媒體體驗,無時無刻不在創新與進步,讓我們擁有了更多感知世界的新方式。 報告發布環節,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研究員徐琦分享了人民日報、央視網、SMG、京報傳媒等10余個具有代表性的智媒實踐案例。全方位解構智媒業態的發展變革路徑,從中展望 2021年智媒走勢。 圖注: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研究員徐琦發布報告。 案例分享環節,央視網新產品研發部總監武海玲、京報移動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東亮、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震長”侯建民、新浪移動算法總監、新浪AI媒體研究院副院長李云輝上臺分享,并詳細介紹了各自企業近年來在智媒領域的突破性進展。 圖注:央視網新產品研發部總監武海玲、新浪移動算法總監、新浪AI媒體研究院副院長李云輝上臺分享。 圖注:京報移動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東亮、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震長”侯建民上臺分享。 央視網新產品研發部總監武海玲表示,央視網人工智能編輯部的誕生,將人工智能大規模應用于新聞的采集、生產、分發和反饋的全流程,打造了國內第一個生態圈媒體+AI深度融合的平臺。此外,央視網在智媒創新上還有諸多成果集中展示:視頻技術研發方面,VR轉碼系統和播放器的應用,大幅降低超高清VR內容對帶寬低消耗;智能風控方面,商用級別的AI內容審核平臺的推出,大幅提升審核質量;業務創新方面,時政創新產品i學習的誕生,使央視網在2020年中央網信辦推薦的全網置頂的稿件數位于首位。 “生產關系的變革總是源于生產力的進步。”京報移動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東亮介紹,2020年京報集團自主研發的AR融媒眼鏡正式亮相北京兩會及全國兩會。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將新聞現場的視頻圖像和聲音同步回傳到時回傳至北京日報客戶端,讓新聞采編做到“所見即所得”。 智能媒體時代,技術發展不僅提高了新聞的采集效率,同時也提升了應急的傳播效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震長”侯建民提到,經過多年運營,地震信息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通過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重大突發地震消息可在一分鐘內覆蓋數億網友,并且通過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產出的內容會自動生成視頻發布到視頻平臺。 新浪移動算法總監、新浪AI媒體研究院副院長李云輝在分享中,詳細介紹了鷹眼平臺的創新應用,他強調,一方面,通過鷹眼系統的快速抓取并收集多信源資訊榜單,根據熱度值等元素歸因重新整合后,形成每10分鐘更新一次的新浪熱榜,成為全網熱點消費窗口。另一方面,通過鷹眼平臺的自動化抓取,新浪智媒平臺還賦能了很多疫情服務,打造了“小區疫情查詢”、“病患同程查詢”、“疫苗接種查詢”等功能服務類產品。 隨著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的迅猛發展,智媒時代已經到來。在此背景下,新型主流媒體和頭部互聯網商業平臺是我國智能媒體生態格局中的關鍵力量,以智慧廣電和智慧報業為主的主流媒體智能化發展以及頭部互聯網商業平臺智能化發展路徑已初步成形,二者持續競合將形塑中國智媒生態的未來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