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義烏市副市長葛巧棣 去年11月4日,義烏市成功獲批浙江省唯一的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 2月23日,義烏市政府辦公室正式印發了《義烏市加快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希望通過“四大創新、十大行動”實現進口貿易大提升大發展。針對該方案出臺的背景及目標、舉措,國際商報專訪了義烏市副市長葛巧棣。 國際商報:首先請葛市長介紹一下《實施方案》出臺的背景。 葛巧棣:好的。大家都知道義烏是一個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城市,尤以出口見長。通過國際貿易綜合改革、市場采購等試點,去年義烏出口額超過了3000億元,占全國比重達1.68。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進口,2020年義烏進口額雖然取得了20以上的增長,但總額才到123億元,不到出口的1/20。 為了補上進口短板,在第三屆進博會前夕,經過我們積極爭取,商務部給義烏批復了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獲得批復后,我們馬不停蹄地制定了這一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目標、細化任務、落實責任,希望充分發揮示范區在義烏進口貿易中的帶動作用,打造具有特殊貿易功能的示范區,讓大家更快更好享受發展紅利。 國際商報:通過《實施方案》,義烏進口貿易發展希望實現什么目標? 葛巧棣:義烏具有市場、產業、物流等多方面的優勢,我們要利用優勢掌握發展主動權,努力將義烏打造成進口、出口、轉口并重的國際貿易高地,構筑“買賣全球”的發展格局。 從長遠來說,要對標上海外高橋等高產出標桿,充分發揮潛力優勢,用三到五年時間,把義烏打造成為海外中小企業開拓中國市場的第一門戶,全球中小企業拓展進口、出口、轉口業務的首選平臺,形成年進口貿易額上千億元的產業規模。 從短期來說,2021年我們將努力實現300億元的進口貿易額。 國際商報:《實施方案》具體將從哪些方面促進義烏進口貿易的發展? 葛巧棣:具體我們將通過“四大創新、十大行動”來推動義烏進口貿易的高質量發展。 “四大創新”指的是平臺創新、通道創新、模式創新和服務創新。 圍繞“四大創新”,我們細化了新型進口市場建設、大宗品類拓展、RCEP合作和港澳聯動、源頭直采、入境直達、全網直售、創新進口貿易規則、進出口聯動、增值智造、主體提升等“十大行動”,希望形成特殊貿易功能的“義烏平臺”、形成直聯海內外的“義烏網絡”、打造進出轉靈活的“義烏業態”、形成最優配套的“義烏生態”。 國際商報:該方案的實施,對在義烏發展的進口貿易商和消費者具體將有哪些“福利”? 葛巧棣:企業是政策的直接受惠者。目前我們已經梳理了部分爭取事項清單和改革事項清單,爭取更多權限。同時,通過“十大行動”的開展,為企業發展帶來更多的便利性和可能性。 今年,我們將建成全國首個設立在綜保區內的進口市場,借助義烏綜保區正在推進的數字圍網建設,將給消費者購買海外商品提供更多便利。以往消費者的海淘商品大部分為保稅倉內的常見進口商品,打通數字清關進口通道后,消費者不僅可以在海淘網站上采購常見進口商品,還可以選擇非標品、長尾商品等非常見的海外產品,體驗度大幅提升。 作為源頭直采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目前,我們已經在捷克、盧旺達、迪拜、德國、西班牙、日本、韓國、泰國、貝寧、馬來西亞等國家地區建立了10個“帶你到中國”貿易服務中心,接下去,我們將在全球鋪開“帶你到中國”展廳,為海外企業產品通過義烏進入中國提供“一站式”服務。 自2014年開行至今,“義新歐”中歐班列已經成為義烏商品出口的陸上大通道。作為入境直達項目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繼續做大“義新歐”回程班列,利用公鐵聯運擴大班列輻射圈,開展沿線國家商品精準進口招商。 國際商報:做大進口規模,企業是關鍵。這個主體提升行動具體將如何開展? 葛巧棣:確實,要完成從百億規模向千億規模的提升,進口市場主體的培育和招引是關鍵。我們將實施進口企業小巨人培育計劃,精準招引各類目前十企業,培育壯大有品牌、模式、渠道優勢的進口主體,給予政策和要素賦能,到2025年培育年進口100億元以上企業2家、50億元以上企業5家、10億元以上企業20家。 我們已經成立了加快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辦公室設在商務局,相關各部門將各司其職,努力通過進口全產業鏈的創新、改革,營造國際一流的進口貿易營商環境。 我們歡迎全球的進口貿易商,尤其是全國進口200強企業,到義烏來走一走,看一看,共享“自貿+示范區”機遇,共同做大進口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