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環保、快捷、輕便、省錢的優勢,兩輪電動自行車成為居民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不過,在為出行帶來便利的同時,電動車也給城市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安全隱患,尤其是電動車充電引起的火災事故頻發。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1月24日-27日期間召開的上海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上,上海市人大代表姚珊珊提出《關于上海市建立兩輪電動車換電基礎能源體系的提案》,旨在通過打造上海標準化的換電產品體系,構建安全可靠的非機動車基礎能源體系。 1月21日,長沙市人大代表、湖南工商大學教師陳樹提出了“在長沙建立兩輪電動車換電基礎能源體系”的建議。 ![]() 管理不規范,分散充電隱患大效率低 目前,市面上的電池管理并不規范,部分小區建設的集中充電設施規格不一,樓道充電、進戶充電屢禁不止,電池爆燃、爆炸、城市火災事故多發、安全隱患大。 據統計,2020年上海市已發生381起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導致20人死亡,死亡人數超過前3年總和;2016年、2017年,長沙住宅類火災為2567起,死亡12人,受傷32人。在這些住宅火災事故中,一半以上是由電動車引起的。 “充電難”則是兩輪電動車的另一大痛點。一方面原有充電模式耗時長,通常4-8小時才可滿電使用,遇上需求高峰,小區充電樁資源顯得愈發稀缺。另一方面,對有用電需求的即時配送人員而言,充電便捷性與效率低下容易導致工作進度延后。 陳樹認為,解決電動自行車充電安全問題,可以考慮引入“換電”模式。由于新國標的實施,兩輪換電模式相當于是提供了一個標準化的更優解決方案。 ![]() 兩輪“換電熱”初現,未來想象空間無限 實際上,遍布大街小巷的共享助力車采用的就是換電模式。面向市民自有的兩輪電單車的換電,相當于一個“升級物種”。 從產品形態看,目前換電柜類似大型充電寶,每個電池都放在一個一個的柜門里,通過控制每個柜門的開啟來完成電池的借、還。 ![]() 從新業態所要服務的需求側看,“換電熱”的興起來源于電動自行車的消防安全風險和“充電難”這兩大痛點。 電動自行車日常的消防安全隱患,包括個人用戶私搭亂接充電帶來的火災隱患,以及外賣、快遞網點的開放式集中充電風險。“充電難”則表現為傳統充電耗時長、小區充電樁資源稀缺、鉛酸電池耐用性差等日常困擾用戶的實際問題。 據此前媒體報道,國內電動自行車保有量遠大于私家車,產銷量在每年3000萬輛左右并穩步提升,電動自行車在很多地方早已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短距離出行的首選。從出行習慣看,國內目前電動自行車日均騎行量超過7億次,日均充電需求超過1億次。巨大的市場讓換電業務充滿了想象空間。 智租換電創始人、CEO李學軍說:“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機會,我們目標就是在全國建立電動車基礎能源網絡,為全國數億用戶提供安全、便捷的兩輪出行服務,這也是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 ![]() 陳樹建議,可以強化政企合作,通過試點來逐步構建兩輪電動車換電基礎能源網絡。政府通過和優質企業合作,推進落地兩輪電動車基礎能源網絡科技示范區,在城市社區、商圈、停車場等交通樞紐地段鋪設智能換電柜,并通過數字化、網絡平臺的科技手段進行實時的監控,確保電動車換電安全。 “構建綠色安全的民用電動車換電網絡關乎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生活便利需求以及生活品質提升,以智能換電柜替代原始的充電設施,也有助于加速居民非國標電動車更新。” 陳樹表示,構建一個發達、便捷的兩輪換電基礎能源網絡至關重要,未來必將成為城市慢行交通體系的重要一環。 上海市人大代表姚珊珊表示:“上海市民非機動車的充電安全問題多部門已深度關注,我們建議能構建一套標準、安全、實惠的兩輪電動車基礎能源網絡給到老百姓。政府在解決非機動車充電安全問題的同時,也能讓上海市民感受到技術帶來的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