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收官,多地在規劃新的一年工作計劃時,也陸續公布了去年去產能相關情況。值得關注的是,較多地區提前或超額完成了相關任務目標。 2015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三去一降一補”的五大任務,同時,這五大任務也被寫入“十三五”規劃當中。而今已經過去了五年,有關專家表示,中上游原材料行業方面,重點去產能行業的過剩產能去化基本完畢。 國新未來科學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徐光瑞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五大任務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明確抓手,去產能作為“三去”之首,主要目的是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傳統制造業的過剩產能。合理去產能,對于我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助于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 政策助力 去年6月份,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鞏固去產能成果,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20年重點領域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方針,著力鞏固去產能成果,持續推動系統性去產能、結構性優產能。 從各地最新公布的數據來看,山西省“十三五”期間積極化解煤炭過剩產能,前四年累計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1586萬噸/年,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十三五”去產能目標任務,退出總量居全國第一。2020年是“十三五”化解煤炭過剩產能的收官之年,也是關閉退出煤礦數量最多的一年。山西全省計劃退出57座煤礦,煤炭行業將實現“僵尸企業”出清和60萬噸/年以下煤礦退出。 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數據顯示,河北省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焦化等重點行業去產能三年行動計劃順利收官,保定、廊坊提前實現“無鋼市”。 截止到12月15日,貴州省能源局共發布了8批2020年度淘汰落后產能關閉退出煤礦名單,一共133座煤礦,合計退出產能2292萬噸。 從海南省最新公布的2020年煤電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公告來看,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煤電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工作有關要求,該省2020年關停了27.6萬千瓦煤電機組。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葉銀丹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去產能政策的實施,一是能夠加速“僵尸企業”出清,釋放被占用的生產資源,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二是去產能也有助于“騰籠換鳥”,為新興產業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提供空間。三是合理穩步推進去產能是平衡經濟短期增速與長期增長之舉。結合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在保證短期經濟不過快下滑造成就業等社會問題的情況下,穩步推進去產能工作,同時加快培育新動能,能夠為中長期的平穩健康發展打好基礎。 徐光瑞表示,從我國經濟發展所處階段來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到后期,發展特點正在從傳統的速度規模型逐漸轉向質量效益型。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特點是低端供給過剩與高端供給不足并存,去產能對經濟健康發展有三點作用: 一是提高有效供給,增強產業綜合國際競爭力,間接擴大國內有效需求,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助力暢通國內大循環。 二是有效遏制低端產能盲目擴張,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引導產能有序轉移和退出,在轉移過程中有助于鞏固擴大國外市場,拉動相關投資與合作,通過發揮比較優勢促進“雙循環”。 三是有助于企業加快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增強企業的內生發展動力,推動企業乃至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去產能力度節奏 或有所調整 有關數據顯示,五年來,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我國工業產能利用率上升至2019年底的76.6,宏觀杠桿率高速增長勢頭得到遏制。 就下一步的工作重點,葉銀丹表示,2021年,水泥、煤炭、水泥等行業將繼續推行去產能,行業也將加速洗牌。規模小、產能落后、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將逐步被淘汰,由此騰挪出的產能指標可能更多地流向行業龍頭企業。同時,規模較大的企業將通過加快設備更新改造、應用更多新技術等方式,在保證環保達標的基礎上,逐步降低環保處理成本。 徐光瑞對記者表示,展望2021年的主要工作,我國面臨的形勢與內外部條件已經有一定變化,因此去產能的力度和節奏都會有所調整,較“十三五”時期會有明顯下降,但是在特定時期的部分行業領域,會存在一定的去產能壓力,如鋼鐵、煤炭、水泥等行業的相關政策,會隨著技術發展、設備更新、市場需求等條件變化而靈活調整。 值得關注的是,“十四五”規劃建議并未直接對“去產能”進行相關表述,但提出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總的來看,2021年的經濟工作會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一切政策的著力點都將聚焦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上,因此去產能等供給側手段會融合需求側管理,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徐光瑞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