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末,一位年輕人背著各種布樣,穿梭在臺灣的大街小巷。正午陽光的曝曬,濕透了他身上有些卷邊的滌綸衫,那一年,并沒有多少人在意這個瘦弱的小伙子,然而在熱鬧街頭的櫥窗里,有一臺電視正在播放的廣告:“湯臣窗簾,進口新款上市,風靡臺北的窗簾……” 那是二十來歲的湯君年,在為他湯臣窗簾布公司的生意奔跑。他大膽利用剛剛開始普及的電視大做廣告,幾年打拼,湯臣窗簾不久便擁有3000多家經銷商、一年5億元生產量,累積了后來湯氏家族的第一筆財富。 這位一生縱橫兩岸三地的湯臣集團創始人,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隨著92共識政治氛圍解凍,湯君年攜妻兒經香港輾轉回到故鄉,從1992年起開始投資浦東。湯臣伴隨浦東走過了28年,在浦東新區開發開放三十周年時,我們致敬湯君年先生,及湯臣集團為浦東建設所做出的努力,也致敬,這片不斷誕生傳奇的土地。 陸家嘴-湯臣一品 歸來,未曾離開 湯君年,上海南匯人今屬浦東新區,1948年在上海出生,但他的童年卻并非在上海度過,4歲就跟隨父親湯養浩到香港定居。到達香港后,他們家境并不優越,18歲就開始幫父親做生意。1967年,香港動蕩,人心惶惶,湯君年卻判斷香港動蕩很快會過去,所以在眾人拋售房產逃離香港時,提議父親低價買進很多鋪位。從那時起,湯君年與眾不同的眼光和敢于冒險的魄力便已顯露。 不久之后,因為看重臺灣的經濟起飛,湯君年獨立前往臺灣發展,從窗簾公司到進軍房地產,臺灣的三重市,就是湯君年成片開發的“湯城”工業廠辦園區,全盛時期曾創下兩周熱賣300億新臺幣約74億元人民幣的空前紀錄。 也正是在臺灣的這段日子,湯君年遇到了最重要的人生伴侶,當時紅極港臺影壇的“俠女”徐楓,不久之后就共結連理,誕下兩個兒子湯子嘉與湯珈鋮。 然而,在臺灣的日子過得正舒坦,湯君年卻再次做出一個看似反其道行之的決定。 1986年的一天,湯君年對太太徐楓說:“帶上兩個兒子,我們全家要移居香港。”那時兩岸還沒有來往,加上“九七回歸”的議論紛紛,他們的香港朋友都在考慮要不要移民到國外,湯君年卻認為去香港的目的是:腳踏香港,眼望內地。他說,“中國決不會走回頭路,香港是與內地接觸最方便、最近的地方,用不了多久,內地的經濟會好起來,我們移居香港,就是為了將來回到內地投資。” 果然,隨著蔣經國允許老兵回內地探親,1987年12月1日,《臺灣居民赴內地探親辦法》正式實施,兩岸關系春暖花開,湯君年的判斷再次得到了驗證。 然而率先進入內地的卻不是湯君年,而是他的電影制片人太太徐楓,從1988年開始,徐楓就專注于推動兩岸三地的影人共同拍攝影片,連續拍攝多部影片,其中也包括后來在國際影壇大放異彩的傳奇之作——“霸王別姬”。 1992年,湯君年在北京探班《霸王別姬》劇組期間,受到當時國臺辦主任接見,主任建議他可以到上海看看。于是,湯君年當即響應祖國號召,興致勃勃地回到上海——他的故鄉。 在上海,時任上海市市長接見了這位祖籍南匯的臺商,并向他詳細介紹了上海及浦東的近期發展和遠景規劃。湯君年以商人的眼光和詩人的激情在浦東考察了20多天。考察高爾夫球場地塊的那天,湯君年撥開足比人高的蘆葦,告訴身邊的徐楓:“這就是我們的高爾夫球場。”后來徐楓回憶:“一個從浦西過來需要4個小時的地方,到處是茫茫衰草、河溝、爛泥、土墩,附近根本沒有一條像樣的路,沒想到湯君年的想象力居然比我一個拍電影的還厲害,有一天浦東會變成今天的樣子。” 隨后,湯臣集團即以當時最大的臺資企業身份進駐浦東,第一個令人矚目的舉動,就是斥資3040萬美元,于1992年5月20日取得了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2-2-1地塊,即如今的東方路與張楊路交匯處湯臣金融大廈,再于同年7月9日以高于投標價第二名近一倍的價格3090萬美元,取得了如今1.4平方公里湯臣高爾夫球場和住宅用地。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塊地是浦東歷史上,進行國際招投標的第一塊地和第二塊地,要知道,在此之前,浦東的開發多為協議轉讓,很多土地是在中央動員下兄弟省市支援浦東建設時轉讓,1992年湯臣的正式進駐,意味著浦東房地產市場正式進入市場化開發階段。就在球場的簽約儀式上,湯君年與主管浦東的上海市領導商定,又拿出3500萬美元拿下高爾夫球場鄰近土地作為儲備用地,即日后的湯臣豪園。 在那之后,1995年,湯臣在外高橋保稅區興建了“湯臣國際貿易大樓”及“湯臣外高橋工業園區”;1995年,浦東的第一座5A寫字樓“湯臣金融大廈”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建立;應浦東政府領導要求,湯臣與錦江國際集團合作,引進先進酒店管理,1996年,浦東第一家五星級酒店“新亞湯臣大酒店”開始運營;同年,浦東第一個涉外高檔商務中心“湯臣商務中心”也開始運營。1997年,18洞72桿世界頂尖的“湯臣高爾夫球場”落成,浦東第一個高爾夫球會“湯臣上海浦東高爾夫球會”也應運而生。 湯臣落子速度很快,卻也常常需要面對周遭的質疑,96年新亞湯臣大酒店落成時,窗外的張楊路人跡寥寥,別說人,到了晚上連車燈的蹤跡都很少。湯君年卻對太太徐楓說:“你看著,不出20年,這條路一定會是陸家嘴最熱鬧的地方。” 在這之后,嘉年別墅,湯臣豪園、湯臣怡園,湯臣豪庭、湯臣湖庭花園,與張江合作的張江微電子港工業園區,張江傳奇廣場……湯臣在房地產上的投資,幾乎全部集中在方圓522平方公里的浦東。一個企業在如此漫長的一段時間跨度中,能這樣聚焦于一個區域的開發建設的例子并不多見。這一切都是來源于湯君年對浦東的信心。 ![]() 湯臣高爾夫球場 相信,所以看見 當今天站在黃浦江以上百米的高空,俯瞰由南往北的上海,十里洋場的風云仿佛歷歷在目。如果說外灘作為中國近代史最重要的歷史畫面,那么對岸的陸家嘴則是改革開放四十年最重要的經濟象征之一。 可是,這一切在三十年前,不過是齊身高的蘆葦和一望無際的爛泥渡。就在這里,湯君年來了,并且意味深遠地落子了幾塊最為重要的土地——其中就包括了未來的湯臣一品。未來在這里,這個項目,不僅將成為點亮浦東豪宅市場重要一筆,也將注定是悲喜交織的陸家嘴傳奇。可能在如今看客眼中,這不過是當年湯臣一筆精明的投資,但對于湯君年而言,這卻是把全部身家都放進一個籃子的全情投入。 因為湯臣眼中,上海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擁有中國一流人才的優勢,國際化程度很高,商機無限。更可貴的是上海市政府辦事規范,效率高。湯君年常說,他是帶著故鄉籍貫的血緣,以及對浦東發展政策的信心回到浦東的。 開發開放30年間,浦東,未曾令看好這里的人失望。數據顯示,浦東GDP從1990年時的不到60億元,到2019年突破萬億元,占上海全市近三分之一。這一切,或許已如湯君年先生所愿。 一個國家的崛起,一方熱土的繁榮,絕非一句口號、一個舉措,便能成就的。浦東開發開放經歷的風雨復雜多變,也有不被看好的時候。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很多輿論唱衰上海,大家都有了退意。東南亞在經歷銀根緊縮時,各地銀行要向身處“下雨天”的發展商收傘,港臺地產市場一片蕭條,而公司投資到浦東的數億美元資金無法迅速回籠。湯臣在香港臺灣的根基也因此面臨巨大財務壓力,有一段時間,境外輿論笑話湯臣是“最大的套牢戶”。 在最困難的時候,湯君年拜會了當時分管浦東的副市長趙啟正,彼時趙也面臨國際金融局勢的巨大壓力,但上海市人民政府對湯臣的困境予以理解,希望湯臣集團權衡兩岸三地的發展前景,并且安排市區領導給予其在上海轉圜疏困的空間。這翻表態再一次鼓舞了湯君年,為了度過難關,湯臣把在香港最好的房地產和最好的上市公司賣掉,哪怕在當時引起了香港一些人的不滿,陷入了長達數年的官司,湯臣依然要維持上海方面的運作。一生善于“看風”的湯君年認為,到底誰是套牢戶,要到最后才可以下結論,那時他說:“放心好了,此地一定是未來世界經濟的舞臺中心”。 湯臣的投入和堅守,換來的是浦東的堅定攜手。1996年11月,湯君年獲得上海市“白玉蘭榮譽獎”,“浦東新區榮譽市民”及首屆“浦東開發建設杰出人才”獎;1998年,湯臣集團被評為上海市“六好臺資企業”稱號;1999年4月,湯君年被浦東新區表彰為“對浦東開發作出積極貢獻的境外人士”;2005年,湯臣集團獲頒“最佳十大外資房地產企業”獎、“先進集體十連冠紀念”獎;而其旗下項目也屢獲殊榮。 ![]() 陸家嘴-湯臣一品 扎根這座城市的未來 2000年,當湯臣走出“套牢困境”時,湯君年便逐步將運營家業的責任轉托到兒子湯子嘉和湯珈鋮身上,并且將畢生心血凝結于湯臣一品的打造。 從拿到湯臣一品所處的這塊地開始,湯臣人就一直在探索著如何做出代表上海未來發展的作品,項目經過了整整11年的精心醞釀,方案一次次創新,又一次次推翻,僅僅是屋頂的造型就改動了36次,最后選擇了中國漢唐盛世一品大員的官帽為之加冕,并將建筑高度確定在當時上海豪宅的極限高度,153米。最小的戶型是430多平米的戶型,參考了湯君年的母親在香港居所的戶型。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進入湯臣一品客戶的門檻,必須面對高總價的考驗,這甚至是后面很多上海豪宅無法復制湯臣一品的原因之一,畢竟結合高單價和大面積,高總價的戶型銷售速度必然很慢,這對如今信奉高周轉的內地開發商而言是難以想象了。 無奈的是,雖然雄心萬丈和豪情滿懷,但禁不住焦灼的經營壓力,一心聚焦工作的湯君年沒有看到湯臣一品的落成,2004年,心力交瘁的湯君年因糖尿病并發癥去世了。 仿佛是一場暗喻,湯臣一品,這個湯君年最后為之奮斗的目標。如今傲立于陸家嘴的昔日的蘆葦灘頭,縹緲于浦江兩岸的騰飛大業中,站在山腳下的人抬頭仰望卻永遠無法理解和接受,只有不斷努力攀登著的人才知道,雄關巨殿不是一夜之間建成的。 屹立于陸家嘴尖的湯臣一品,早已從湯臣集團的代表作,成為浦東面向世界的圖騰,伴隨著浦東一路以來的成長。第二代湯臣人站在浦東開發開放30年的潮頭上,肩負的責任更加重大。 湯臣的根基牢牢扎根在上海,扎根在浦東,或者說,是牢牢扎根在城市的未來。如今,新一代湯臣人和父輩有著同樣的堅定,那就是對這個國家、這座城市經濟前景充滿信心。 湯子嘉說,湯臣因上海的繁華而得益,是和這座城市一起成長的。“樓市繁榮是這個國家發展的結果、也是上海城市發展的結果,我們不關注眼前的價格,我們考慮這個城市更長的發展周期,我們會看到更穩健的收益——城市價值的紅利。” 多少年過去,那個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年輕身影,其實依然還在,只不過,化為了一個個定居上海浦東、扎根內地的華人,在為祖國的建設而奔走。浦東開發開放30年,新的時代已經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