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2020年我國機動車保有量已經達到3.67億輛,近幾年保持著7左右的增速,超過了城市基建“更新換代”的速度,停車難、行車難問題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痛點。 部分城市的市區、老城區,面對日益增多的私家車,滯后的、難以“動刀”的基礎設施已經不堪重負。中建科工致力解決城市停車難問題,積極研發新產品,“智慧車庫”應運而生。 智慧車庫的研發首先要解決“車位不足”的問題,設計的立體多層結構能夠利用有限的占地面積設置更多的車位,其主體框架采用鋼結構,能夠在確保整體結構穩定性的同時進一步優化內部使用面積,停放更多車輛。 其次,要解決“停車技術”問題,智慧車庫憑借智能控制系統和自動化機械設備,能有效解決“找不到車位”、“停不進車位”、“把不準距離”等一系列問題。駕駛人將車輛駛至指定位置,待停放車輛將會由智能控制系統自動存入指定車位,通過精密傳感器進行定位和轉運。 在靖江,中建科工華東鋼結構公司廠區內,華東大區研發了一座智慧立體車庫,車庫高52米,占地面積50平方米,設置機械式車位50個。 設計團隊利用鋼結構的強度和穩定性,縱向“拓展”空間,用3-4個車位的占地面積,創造了50個停車位,實現了十倍以上的跨越。 同時研發的,還有方便取車的APP,通過線上操作預約取車時間,將“人等車”轉變為“車等人”。目前,該車庫供廠區職工使用,不僅緩解了車位不足的問題,也便利了存取車的過程。 2019年末,中建科工承建的靖江智能立體車庫項目完工,這是中建科工華東大區將智慧車庫產品實現從“成品”到“產品”的轉化,從“1.0”到“2.0”的迭代升級。 前期,項目規劃團隊在主城區設置多個點位統計車流量,走訪調研市民對于停車問題改進的看法,針對各區域綜合考量,最終確定四個地塊的選址,分別是“原疾控中心地塊、教育局地塊、三江路地塊和西環農貿市場地塊”,共新增車位439個。 原疾控中心地塊車庫,位于靖江主城區人民中路,周邊有大型酒店、學校、醫院、商場和眾多沿街商鋪,車流量大但周邊停車場“散而小”,市民逛街、辦事較為不便。該地塊車庫共5層,高13.5米,設置90個機械式車位,建成后彌補了該地區車位不足、停車不方便的問題。 教育局地塊車庫,位于靖江市教育局附近,所在區域匯集了行政區、商業區和居民區,沿街店鋪造型呈古典風格,整個區域版塊功能更加趨向于現代化商業街、美食街,沿街停靠的車輛讓通行道路顯得更加狹窄。該地塊車庫共5層,高14.85米,設置122個機械式車位,建成后將改善車輛“堆積”在路邊的現象,促進古典風和現代氣息的完美融合,讓市民的出行、聚餐、游玩更加舒適。 三江路地塊同教育局地塊特點相近,亦是基于熱門商圈原有道路無法拓寬且改造難度大的特點,建造的6層立體停車庫,設置48個機械式車位。至此,車輛亂停亂放的現象將得到改善,市容市貌得到進一步提升。 西環農貿市場地塊車庫,共5層,設置的179個停車位均為“自走式”,即傳統的“自停自取”,主要是考慮到市民來此多是大宗采購,會有大量、大件貨物放置進車內,自走式停車位回歸傳統,讓車主有足夠的時間存放、整理貨物;另一方面,空出了“機械式車位”機械設備的空間,創造了更多的停車位。 內部優化 中建科工承建的這四座車庫,做到了“內外兼修”。機械式車位車庫做到了“智能收納”,自走式車位車庫,優化了內部構造,在上樓的坡度、轉彎半徑、車位的尺寸、指示標志的布置等方面的設計更加趨向科學、合理、人性化。 外形炫麗 四座車庫在解決基本停車問題的同時,兼顧外部觀賞性,外立面采用穿孔鋁板幕墻結構,提升了外觀的質感,配上燈光帶,當夜幕降臨,漸變的燈光泛起,在城市的中央格外搶眼。 經濟效益 為了豐富車庫的功能,建設單位在實用性的基礎上又添加了商業性。車庫的1-2層均為商業區,用于商鋪、辦公,將“停車”與“上下班、休閑購物”進一步拉近。 海綿城市技術 車庫室外工程建設過程中,通過應用“新型透水材料”(包括透水鋪裝、透水瀝青、透水混凝土),將路面、地面雨水導蓄至周邊綠化帶,一方面利用雨水澆灌植被,另一方面通過綠化帶蓄存雨水,減輕市政管網壓力。當蓄水量超過綠化帶承載量,則會自動排入市政管網。應用了“新型透水材料”后,即使是暴雨長時間侵襲,路面、地面依然可以無積水。 車輛的隨意停放和造成的擁堵,影響了城市的生活品味;快節奏的生活和過多的時間成本,降低了市民的生活品質。為此中建科工針對城市痛點,用心研發兼顧實用性、觀賞性、商業性的智慧車庫產品,拓展幸福空間,“建”證城市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