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N(Multi-Channel Network)業務覆蓋紅人簽約、孵化、批量賬號管理、專業創作技術支持及持續性的創意支持、選題/審核通過社群運營、內容生產運營、內容渠道分發、平臺資源對接等。 通過內容生產、KOL運營實現多元化的商業變現。 私域電商研究中心通過公號顯微故事授權,獲得其采訪的某家淘寶MCN機構管理者的內容,大致能清楚了解直播電商的MCN機構是如何運作和賺錢的: 口述人:韓春度,職業:淘寶MCN機構管理者 沒有深入了解的話,大家都覺得這個行業里遍地是黃金,做MCN應該賺翻了,但事實遠沒有你想的那么簡單。 我在一家主要做淘寶直播的MCN機構里干了三年,主播有多辛苦我是知道的。 40萬粉絲大概需要三年時間的積累,前提是你每天都要做無間斷的直播,每次直播7-8個小時不休息。 即便是下播以后,也馬上要去找明天的貨,所以李佳琦能賺這么多錢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如果第二天不直播,粉絲就會流到別的主播那邊,你也不敢休息。 這三年時間,最賺錢的倒不一定是靠主播帶貨,反而是銷售直播課程。 在一些平臺上發布免費的直播課程,有感興趣的人就對他們進行推廣,緊接著銷售價值3750元的整套課程。 你不知道現在這些人對于一夜暴富有多渴望,所以課程的收入占了我們的大頭。 更重要的是,這成為吸引未來主播的方式之一,學員和老師互動,會產生天然的信賴感,那些條件好一點的主播就很容易選擇和公司簽約。 為什么要那么多主播?因為這個行業流動性實在太大了。 杭州的電商氛圍已經算是全國范圍內比較濃郁的了。 整個杭州主播里,應屆生的比例占30%左右。但大部分年輕人都吃不了這個苦,最多堅持一年,最少或許播兩天就消失了,所以找主播是MCN機構里持續的命題。 直播行業也沒有大家想的那么好做了。如果有大品牌做直播一定是最好的,一般他們都不需要我們保底,最頭疼的是那些小商家。 但蒼蠅腿也是肉,行情不好,我們都不能放棄。 我們的辦法是,把一場直播切割成30個坑位,每個坑位收900元坑位費+20%的傭金,這樣可以盡量把底部商家都兜進來。 比如,假設一個坑位最后的銷量是400元,抽80元的傭金,那么一場直播下來,連同傭金+坑位費,能夠賺14400元。 接著,如法炮制孵化出100這樣的素人直播間(每人每晚30個坑位),3000坑位*900元,是270萬的盤子,然后通過代理分發出去,每個代理的提成是500元/坑位,那么一晚上純坑位費的120萬,這還是沒算上傭金的。 不過別覺得血賺啊,畢竟有這么多素人要養。 每個素人采用底薪+20%傭金的方式支付費用。 能夠賺錢的主播,他的開銷也會慢慢的水漲船高,有消耗。比如,團隊需要助理,買手,化妝,燈光……這不都需要成本嗎? MCN發展歷程、業態類型及市場規模 MCN鏈接平臺、KOL和廣告主等多方環節,主要通過規模化的簽約或孵化紅人、幫助紅人通過內容生產、包裝推廣、多平臺運營等方式進行商業變現。 對平臺而言,MCN提供了豐富的優質內容,有助于平臺更高效的構建內容生態。 對KOL而言, MCN機構以工業化的生產方式組織內容生產,在選題策劃、腳本創作、拍攝剪輯等階段可提供專業的支持。 同時,中小型KOL還有望受益于MCN機構給予的資源傾斜。 對廣告主而言,MCN 機構可根據品牌方需求進行達人匹配、多渠道分發,成為品牌廣告營銷的關鍵環節。 2012-2014年為MCN行業萌芽期,微博、微信等平臺開始出現一些有影響力的自媒體,部分廣告營銷公司轉型從事MCN。 2015-2016年進入發展期,資本推動短視頻PGC行業迅速崛起,多賬號矩陣的孵化模式進化而成,創業者開始進行電商、付費等多種商業嘗試。 2017-2018年進入爆發期,各大平臺轉型并推出“內容補貼”戰略,吸引大批包括直播公會在內的紅人機構轉型MCN。 MCN機構數量在2017年激增304%達1700家。 2019年起行業進入進化期,一方面,原有MCN在內容輸出的基礎上強化商業輸出模式,并緊跟淘寶直播等熱點,拓寬自身業務邊界;另一方面,新的MCN還在趁新平臺崛起還在不斷涌現。 MCN業務以內容生產和運營為內核,以此為基礎衍生出多種業態形式,主要包括七大類:內容生產業態、運營業態、營銷業態、電商業態、經紀業態、社群/知識付費業態、IP授權、版權業態。 其中電商業態在基礎業態中融合電商元素促進銷售轉化,將傳統以廣告變現、IP變現為模式拓展至電商銷售變現,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單一KOL商業變現的天花板,逐步成為更受 MCN青睞的變現方式。 2015年起步初期的中國MCN市場規模僅為8億元,2016年快速發展,同比增速高達300%,此后每年都保持40-50億的絕對數增長。 2018年后行業增速放緩至50%左右,逐漸進入整合期,一些小型機構開始被淘汰,中大型機構不斷拓展組織規模以尋求規模效應。 2019年中國MCN市場規模達到168億元,中大型MCN機構占比不斷提升。 對比2016與2019年,50人以下的MCN機構占比由42%降至18%, 300人以上的MCN 占比由11%提升至31%。 在經歷了2016、17年爆發期后,資本融資趨于理性,行業融資規模出現明顯下滑,2019年行業融資金額僅為35億元。 根據克勞銳對315家MCN機構的調研結果,2018年營收規模超5000萬的機構超3成,但營收規模大于3億的機構占比僅約2%,頭部機構如涵2019財年收入也僅為10.93億元,并未出現明顯的行業龍頭。 當前多數MCN的變現模式仍相對單一,頭部機構在鞏固自身優勢的基礎上,也在不斷地探索適合自身運營模式的多樣化變現渠道。 營收過億的MCN大都建立了各自的KOL矩陣,由于頭部KOL打造具有偶然性,腰尾部 KOL的孵化成為各大MCN擴大業務規模的核心。 營收億元以上的MCN全網KOL賬號總數通常過百,但頭部KOL通常僅為個位數。 主要原因在于,“人”具有典型的非標準化屬性,頭部網紅的孵化除公司運營外,需要獨特的個人氣質與機遇,幾乎不具有可復制性,因此各大機構將重心集中于孵化腰尾部網紅。 以上市公司如涵為例,其網紅孵化策略為:選擇基礎粉絲2000-3000的素人進行篩選,正式簽約后在6-8個月的時間內投入資源為KOL打造人設、制作內容、投放平臺,促使其迅速成長為擁有30-50萬粉絲的腰部紅人。 隨后通過廣告、電商等方式進行商業變現,這一策略下的腰部紅人孵化成功率較高,可幫助公司持續拓展業務規模。 品牌商與MCN合作的那些“大坑” 當然,由于MCN機構眾多,業態復雜,直播電商又處在風口,所以MCN與品牌商的合作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大坑”,接下來做個簡單的盤點: 第一種:用你的錢,買你的貨。 首先,MCN機構故技重施,用「漂亮」的直播數據,引起品牌商的注意。但由于近年來,虛假數據的層出不窮,不少品牌商也開始謹慎起來。 為了消減品牌商的顧慮,MCN機構一般會在合同中寫明:一場直播能夠達到XX%的下單率,但是需要品牌商先支付不可退的定金。 直播中,MCN機構會用大量僵尸賬號,瘋狂下單,看到一路飆高的銷售量,品牌商自然滿心歡喜的將坑位費、銷售提成雙手奉上。 然而,等到坑位費與傭金到賬號,大量僵尸賬號申請退單,被僵尸粉撐起來的下單率,盡數轉換為退單率。 當品牌商反應過來先要找他們理論時,那些MCN機構早已逃之夭夭了,改名換姓了。 當然了,有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在合同上加入退單率不得超過XX%,就可以避免此類慘劇的出現。想法雖好,但架不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1、MCN機構在刷單時,只購買坑位費+銷售提成以內的單值,即使全部退貨被品牌商要求全額賠償,也還有「不可退的定金」保底。 2、MCN機構刷單后,在保證最高退單率的情況下,申請退單,剩下的商品,再以比正常渠道還要低的價格轉售出去,不僅搶了品牌商的風頭,還賺了他們的坑位費。 第二種:薄利多銷。 對于直播界有所了解的人,一定知道像李佳琦、羅永浩、薇婭等主播的坑位費,個個價比天高,普通小商戶很難負擔的起,但如今,直播帶貨逐漸成為是主流,再小的商家都想去試試水,以求“萬一”。 于是,為了迎合品牌商的心理,“低價坑位費”就此產生。 80萬的天價坑位費你出不起,800塊的總能出得起吧,廉價的坑位費很容易引起小商戶們的注意力。 只需要準備幾個擁有數十萬虛假粉絲的賬號,就可以了無后顧之憂的賺取坑位費。 因為自知“便宜難求質量好”的品牌商們,即使直播之后的反響平平,他們也不會有所怨言,心甘情愿的奉上坑位費。 不要小看那幾百塊錢的坑位費,因為在國內,真正能夠負擔得起數十萬坑位費的企業并不多,被幾百塊引誘上鉤的小企業才是大多數。 第三種:混合雙打。 對于品牌商來說,如何快速出手沒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產品呢? 精明的MCN機構便會提出一個看似完美的計劃——熱門的產品甲與沒有優勢的產品乙同臺直播,并美其名曰是在用甲的熱度為乙供流。并許諾產品乙的銷量達不到某個數值,就將退掉這部分的傭金。 乍一看,賣出去了賺錢,賣不出去不賠錢。 但若仔細分析,MCN機構就算一個產品乙都沒有賣出去,也不虧錢,因為它還有銷量極好的甲撐腰,只要賺甲的傭金就夠了。 最后,目前來看MCN機構仍有其局限性和“天花板”,主要表現在: 1、同業競爭激烈使得 “頭部紅人出走”現象頻繁,單一機構難以運營多個頭部KOL。 2、KOL的非標屬性疊加迅速變化的互聯網環節使得KOL孵化的可復制性較低。 3、優質內容產出需要投入匹配的人與資源,人效比提升具有瓶頸。 在多年運營下,頭部MCN機構在標準化運營、流量分發渠道、內部管理體系、內容創作及網紅資源等方面都具備一定優勢,同時部分機構積極布局上游供應鏈,可對網紅進行反向賦能,未來行業有望出現馬太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