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共建人文灣區。廣州是珠江三角洲乃至整個華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具有嶺南文化中心地的區位優勢,從古到今整個城市的發展都浸潤著嶺南文化的濃郁氣息,薈萃著嶺南文化的精華。因此,廣州理應發揮嶺南文化中心地的優勢,推動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在共建人文灣區中發揮核心樞紐作用。 11月12日下午,由廣州市社科聯、暨南大學、南方日報社主辦,勵豐文化承辦的第41期廣州新觀察學術圓桌會(主題分享+圓桌研討)在勵豐文化產業園成功舉辦。本期會議以“同根同源·共融共創:塑造灣區人文精神”為主題,以塑造人文灣區精神為切入點,圍繞灣區人文精神的內涵、使命和實踐的解讀;嶺南代表的傳統文化包括非遺文化如何推動灣區人文精神建設;廣州作為千年商都如何煥發新活力,如何出新出彩;文化創意如何賦能城市產業創新等議題展開研討與共思,提供建言與舉措,主題會議由廣州都市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江冰教授主持。 ? 本次會議特別邀請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新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會長?、?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公共文化建設專家?杜佐祥,國家高端智庫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志安,勵豐文化副總經理李文?四位大咖進行主題分享,以及數十位政企學研的專家學者就相關議題進行圓桌研討。 ? 加強協同創新,促進開放合作 “我們非常期待政產學研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能夠更加緊密,更加持續,共同碰撞與協作產生更多元的價值和社會效應,促進文化產業的宏觀政策、學術研究、科研成果的共享與轉化、構建價值共同體,一起共建灣區人文精神,講好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故事。”作為承辦方代表,勵豐文化副總裁李曲柳在致辭中表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勵豐文化作為今年廣東省廣州市唯一,并且是第一家單體類“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引領、科技支撐、融合創新、開放合作是企業一以貫之的理念。 專家主題分享??內容精彩紛呈 ? 人文灣區建設還需要大力倡導“雙創” 李新風教授以《大灣區的文脈與文象——人文灣區建設中傳統中的接續與“雙創”》為題進行主題分享。他指出,“文脈”是一個民族的魂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文脈。“文象”則是文化精神、魂脈的具體載體、具體的呈現形式,具體的物化形態。 大灣區的人文精神,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文脈與文象關系如何處理好,文脈要傳承好,不管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還是南粵或者是嶺南文化的文脈,還是每個城市的文脈都要努力繼承并傳承下去。人文灣區建設還需要大力倡導“雙創”,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真正跟上時代,滿足當下人民對文化精神生活的需要。 ? 推動灣區人文精神發展,推動文旅融合 杜佐祥會長以《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間 優化灣區特色旅游景觀》為題分享了自己對灣區人文建設方面的相關意見。他認為,灣區文旅融合發展,是弘揚灣區人文精神,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現代城市文明的重要內容,也是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彰顯現代城市文化品牌所蘊含的傳承性、特色性、開放性、創新性精神,優化灣區特色旅游資源,建設一流人文灣區的必由路徑。在分享中,杜會長還從“整合共享,構造灣區歷史文化遺產新景觀”、“融合共創,打造非遺活化傳承新景觀”、“組合共襄,營造鄉村民間藝術新景觀”三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建議大灣區相關部門能夠加強合作,進一步推動灣區人文精神的發展,進一步推動文旅融合。 情感傳播:嶺南文化傳播的新實踐 新媒體時代當下,受眾日趨年輕化,大灣區城市應該如何進行有效的文化內涵傳播,影響年輕人群?情感傳播,張志安院長給出了他的答案和見解。從國內外的傳播實踐來看,情感傳播正變得越來越主流。不管是城市傳播,還是城市外宣,國際傳播,大灣區未來的城市傳播,情感、文化的交流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文化在于精神的高尚性,情感在于表達和溝通時的感染力。傳播學者喻國明表示:“人們的關系和情感沒有認同的時候,內容是無法進行有效選擇的,形成關系認同和情感認同需要把握的是一種非邏輯表達。”張志安表示:“內容太有邏輯、形式太完美,那種‘上帝之眼’式的傳統宣傳,已經比較難在新媒體時代感染和打動年輕人。”他強調,嶺南文化的傳播,挖掘共同文化記憶、社會認知、道德規范和價值觀體系的認同,依靠“文脈”的相近,促進人心的相通,形成既保持文化特質內涵,又有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互補的“人文灣區”。“在這個過程中,要推動自媒體、機構媒體、專業媒體、平臺媒體等共同生產城市故事,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技術優勢,還要注重實現個體/群體與城市之間的情感連接 文化科技融合賦能灣區文旅產業升級 “現在很多城市的建筑地標不是文化地標,城市建設千城一面,數字技術手段如何跟現代城市文化相融合?”勵豐文化副總經理李文在談到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現狀時,引發了與會嘉賓的一致共鳴。他指出,現在中國很多城市都在做亮化、做光環境提升,提出要大力發展“夜游經濟”。從產業實踐的角度,李文以勵豐文化實施打造的佛山順德《鳳起滄瀾》光影文化展、羊城新八景之一的“科城錦繡”——廣州科學城綠軸廣場情景空間秀、廣州傳統中軸線越秀區海珠廣場照明建設工程等大灣區城市代表性項目為例,重點介紹了勵豐文化在城市夜游項目方面的經驗,即通過“技術+藝術+文化”的融合,打造城市文化地標,讓城市有烙印、有特色,讓城市文化內涵植于公共空間,通過科技手段打造城市的文化夜游,帶動城市消費新體驗與社會效應。 促進成果轉化??強強合作共贏 圓桌研討會之前,在與會嘉賓的共同見證下,勵豐文化與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簽署了戰略框架合作協議,雙方表示將在文化旅游政策研究、產業研究、技術集成研究、產業實踐、市場和專家資源等方面實現優勢互補,以“深化合作、發展共贏”原則,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今天很高興跟勵豐文化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我們希望從產學研一體化角度,共同推進雙方的工作與合作,彼此互相賦能?。”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曾繁文表示。 圓桌研討互動??思想火花激碰 圓桌研討環節,十多位來自文化社科界的專家學者,以及產業從業者、媒體代表等就“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文精神的內涵、使命和實踐”、“千年商都的廣州如何煥發新活力,如何出新出彩”、“嶺南代表非遺文化如何推動灣區人文精神建設”、“文化+科技如何賦能城市產業創新”等主要議題進行了深入的思想碰撞與交流。江冰教授在會后發出感言,“各路大咖坐而論道,既話題開放,又交鋒互動,雖有華山論劍氣息,卻是謙謙君子之風。”、“文化與科技攜手,至尊享受,前途無量。學界與企業合作,學研結合,兼具理論與實踐雙重品格。” 圓桌研討嘉賓觀點(部分): 李明華:?文化學者、廣州市社科聯原主席?——?廣州的文化建設,在打造文化地標,文化景點時,一定要有突出的“招牌菜”。 史懷剛: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國學研究所副所長——?什么是人文灣區?實際上突出的是人的話題、人的命題,把人當做中心、當做最終實現的目的,關心人、關注人、理解人、愛護人,如何在灣區當中體現出對人的尊重、愛護,這是“人文灣區”最核心的地方。 王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教授?——?提到廣州,大家普遍的印象是低調、包容、開放、務實。除了這些精神之外,廣州還有一種精神特質沒有得到足夠的挖掘和宣傳,那就是“溫暖”。這個溫暖并不僅僅是因為廣州身處南方,給人帶來身體上的溫暖感,它更指向一種心靈上的溫暖感,尤其是給外地移民所帶來的溫暖。我建議廣州在建構自身城市形象的時候,可以在“溫暖”這個緯度上做更多的文章。 楊琪: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紅色文化是大灣區的重要文化內容,灣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紅色文化。廣州有很多好的IP,但是我們沒有完全發掘好、利用好,像紅色交通線,實際上這里面就可以挖掘出很多吸引人的故事。 李香平: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副教授?——說到人文精神,首先是人的話題,人文精神的傳遞傳承靠什么?主要靠的是青少年,青少年是人文精神傳承傳遞塑造的主體。當我們在談論人文精神的時候,我們如果首先考慮青少年這個群體,我們就會想到傳遞什么,怎么去傳遞。 文化產品雖然是可以高大上,但我們也要更多考慮接地氣,讓真正的人文精神、人文產品就像空氣一樣,真正讓孩子、青少年呼吸到、感受到。 “廣州新觀察”?是由廣州市社科聯、暨南大學、南方日報社共同策劃并主辦的系列學術圓桌會議,每月舉辦一期,邀請學術界、企業界、政府部門有影響力的知名學者、企業家及相關領導進行對話交流,探討當下的熱點話題,既有理論層面的思考,也重視實踐層面的探索。自2015年創辦以來,得到了省、市領導的重視和肯定,在全國社科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熱烈的社會反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