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大多數人還宅在家里為抗疫“助力”。2月5日,聯想集團接到教育機構好未來的采購要求。僅11天后,8129臺圖形工作站、16000多臺顯示器,送到了包括湖北武漢、黑龍江伊春和新疆巴音郭楞在內的20多個城市數千位老師的手中。“停課不停學”的目標終于達成。 無論是當時還是回溯,聯想都近乎于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復盤其中的成功經驗,最重要的一條無疑是20多年持續打造的韌性供應鏈。 新冠疫情之下,維系制造業正常運轉的“生命線”迎來了一次壓力測試,供應鏈話題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強調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沒有供應鏈的正常運行,就沒有眾多企業的正常運轉,居民收入便無法保障,環環相扣。穩定的供應鏈是此時的“定海神針”。 高科技行業少有的混合制造模式 蘋果+富士康,微軟+偉創力,一度是高科技行業被外界所熟知的組合模式。而聯想獨辟蹊徑,經過20多年的深耕,構建了業界著名的雙模式生產制造,即自有制造EMS和外包ODM模式。新冠疫情爆發后,該模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聯想在全球共有30多座工廠,在國內更是擁有武漢、合肥、深圳“鐵三角”智能制造基地。自有工廠讓聯想實現高效協同,通過嚴苛的質量標準保證產品質量,無論數據還是運營,都可視透明,從而提升生產效率和決策速度,并能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 疫情期間,聯想的自有工廠佳音頻傳,合肥、深圳兩地更是在3月份創造歷史新高。 1月29號晚上,深圳工廠接到了為組建全國防疫大數據平臺所需1200臺服務器訂單,僅4天就順利完成交付,并第一時間送到了包括湖北在內的四省份防疫指揮部。三月整月,深圳工廠共生產了100萬臺PC,創下建廠以來的最高定制化生產紀錄。合肥聯寶工廠在3月的單日/單周/單月出貨量,均創歷史新高,其中單月出貨量甚至同比增長超過40%,達到271.9萬臺。 聯想深圳工廠 中國工廠的順利復產為海外工廠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參考經驗。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表示,“中國制造”緩過來后,我們就騰出手來,更好地應對其他大區疫情帶來的沖擊。聯想制造的布局優勢明顯,自有工廠與外包結合,這讓我們能更好地應對這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疫情,更好地分散和抵御風險。聯想在巴西、墨西哥、美國、日本等地的工廠一直正常運轉。 “最強大腦”環環相扣應對不確定性 高科技產品生產流程往往較為復雜,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其中可能包含上千個零部件,缺一顆螺絲釘都無法按時交付。聯想擁有2000多家核心供應商,支持其供應鏈高效運轉的指揮系統,在內部被戲稱為“最強大腦”。它是聯想自主研發的智能控制平臺,既是供應鏈的運營中心,也是管理中心和決策中心,確保了前端供應商,甚至是供應商的供應商,以及客戶能夠實現360度的信息可視化,無論是訂單、生產、制造還是物流環節,都有清晰可見的數據。 最強大腦在好未來項目中充分展示了“實力”。 8000多個工作站、10000多臺顯示器,春節假期期間,無論成品還是零配件,顯然都存在巨大缺口。 經過最強大腦的分析,聯想供應鏈部門迅速了解各種相關信息:供應商有多少存貨、工廠有多少存貨,還缺少哪些零配件,應該從哪里進行調撥……不僅如此,它還能對生產環節和物流環節綜合分析,例如配送時間最長的地方在哪里,那就需要第一批安排生產。經過最精確的計算之后,安排好供應計劃、生產計劃和物流計劃。 就這樣,采購、計劃、生產、物流和關務團隊高效協同,從供應商追料,到墨西哥工廠調撥,再到香港轉運,深圳工廠日夜生產,鐵路公路快遞相結合配送,終于如期履約。 除了端到端的精準匹配,最強大腦最重要的功能是風險預警,提前預判,進而提前行動,這也是在過去兩三年聯想供應鏈一直專注投入的方向。春節前后,得益于有效的風險預警,聯想工廠的庫存達到8周(一般情況下3-4周),為順利復工復產儲備了充足的“彈藥”。 在傳統供應鏈還在強調高效和低成本制造時候,聯想已經開始平衡低成本與敏捷和韌性之間的關系,在不確定性中做好風險管控,讓供應鏈成為支持公司增長的新的引擎。最強大腦集合了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數字化能力能夠在自有工廠充分實踐,助推聯想智能變革,并為不同類型的企業客戶賦能。 近期, Gartner發布2020年全球供應鏈Top25榜單,聯想居于第15位,是入圍的唯一一家中國高科技制造企業。 全球資源 ?本地交付 后疫情時代,將供應鏈搬出中國,成了輿論追問的焦點。甚至有海外評論文章指出,全球科技的下一個趨勢是“Not made in China”。事實上這些聲音并非今日才出現,只是在疫情背景下的又一次放大思考。 楊元慶介紹,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的不確定性,聯想的應對之道就是全球化和本地化相結合,全球資源,本地交付。 以聯想產品ThinkPad X1 Carbon為例,它的電池、鍵盤和接口產自中國,內存產自韓國,處理器產自馬來西亞,主板上的關鍵元器件來自法國和越南,操作系統來自美國,僅主要部件就有129個。它在日本進行開發,在美國進行設計,在中國進行生產制造,在全球近180個國家和地區銷售和服務。 進一步追問,未來,中國的供應鏈優勢能否長期保持? 兩會期間,楊元慶也說出了自己的思考:多年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優勢非常明顯,包括成本的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力供給,以及由此帶來的產業鏈聚集。 “像聯想這樣的龍頭企業,光有自己的生產是不行的,還得有上游各種零部件的生產,如果都能在附近聚集,生產效率才會是最高的。現在有些國家可能可以分流中國產業鏈中的一部分、價值鏈中的一些環節,但是做不了全部。這些是中國非常明顯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優勢,我們要充分發揮好。像這次疫情期間,口罩、呼吸機等等,最后還都是中國的供應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聯想合肥工廠 不僅如此,供應鏈和產業鏈的穩定和生產制造水平的提升也密切相關。“我們不能滿足于僅僅在低成本制造上的成果,應該努力提升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制造立于不敗之地,一直能夠成為世界的工廠。” 正如楊元慶所言,在第四次產業革命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應當通過大力發展以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為驅動的智慧經濟,推動中國制造業實現“產業躍遷”,重新“卡位”全球價值鏈,在后疫情時代增強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