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醫療科技服務公司立達融醫完成數千萬元A2輪融資,此次融資由SIG(海納亞洲投資基金)領投,大亞創投跟投,本輪融資將加速立達融醫在國內市場的深度布局。去年10月,立達融醫完成數千萬元A1輪融資。 立達融醫主要從事心內科與婦產科領域的智慧醫療創新與數據集成服務,從篩查、門診診療、手術到隨訪等臨床路徑,切入單病種單科室的深度服務,用智能醫療與數據服務打通單病種單科室各環節的上下游,從而完成從數據集成向數據應用的實現。 中國醫師協會于2018年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二三級醫院的醫師平均每周工作50余小時,其中臨床手術科室每周工作時間最長53.30小時。 醫生的加班常態除了與醫療機構診療人次逐年增長的有關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日常工作時間分配不均。據丁香園數據統計,在專科科室,醫生超過40%的時間被非臨床事項占據,包括進修學習、行政管理、論壇會議等。 “醫療的智能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讓醫護人員從繁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患者診療關懷、科室建設、臨床科研等工作中。”立達融醫CEO許鈞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自2015年成立以來,立達融醫一直在探索如何改善醫護人員繁雜的工作狀態。基于對不同臨床應用工作訴求的深層研究,立達融醫先后開發臨床診療隨訪記錄系統、醫療數據分析服務系統、患者管理社區等智能服務,圍繞單科室產業生態,構建出相對完整的臨床智能一體化解決方案。 尤其在智能醫療發展的底層數據規范方面,立達融醫專門投入大量的人力與技術支持,設計多個單病種智能醫療知識圖譜,包含數萬個標準化結構數據維度,在不同應用需求的指導下實現數據顆粒自由重組,繼而實現數據維度的重構。 “標準化、結構化、專業化的數據可以從根本上減少醫護人員在查找、整理、收集數據時的繁瑣與冗雜,同時又能在不斷積累的數據群中衍生出更多的群組關系,然后適配到更多目前還處于未知的應用需求中。“在許鈞杰看來,醫療行業如果想要邁入真正的智能化,必須首先做好底層數據工作。 僅在單病種手術操作層面,立達融醫就創建數千個符合國際標準的結構化數據維度,而足夠細微的數據顆粒可以覆蓋手術中99%以上的關鍵數據,其中超過95%的數據為結構化數據,數據填寫的錯誤率可以降低到1%以下。數據在一次錄入后,將永久軟硬存儲,在反復存儲、查找以及整理方面至少可以節省55%的人工成本。 醫療,是一個專業性要求極強的領域,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學技術開始輔助醫療服務進入智能時代時,早期更多是優化工作效率,改善醫療服務的水平與環境,最根本的應該還是醫療服務本身。 “智慧醫療的發展,必須在智能技術的加持下,始終保證在醫學與醫療層面服務的專業性,這樣才能真正滿足醫護人員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需求。”許鈞杰介紹,比如在構建單病種單科室專屬字典時,針對打破“數據孤島”、保證數據質量以及數據多應用、數據重復使用等醫療臨床的多樣化需求,立達融醫要求必須做到更專業的規范與延伸。 SIG投資人嚴慶隆也表示,無論是互聯網醫療還是智能醫療,其發展在不同的科室是不一樣的,關鍵在于產品是否真正能匹配到臨床科室的多樣化需求。 據了解,立達融醫目前所提供的智能醫療服務在改善單科室產業效率與質量方面已相對成熟,去年開始,其已在國內多個省份的頭部醫院著手市場化布局。2020年,立達融醫將全面加速在國內一二線城市的業務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