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秦策》記載“棧道千里,通于蜀漢”,古代的七條蜀道中,90%的主體在陜西漢中境內。川陜之間的古道始建于戰國時代,拓展于秦漢兩代,由于古代戰火焚燒和二千多年的蝕毀,古道留下斑斑痕跡,引今人嘆為觀止。 褒斜道是中國歷史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沿用時間最長的一條棧道,世界交通史上最早人工開鑿的通車隧道——石門、漢丞相蕭何倡修的山河堰水利工程等,皆匯集于褒斜谷中。褒斜道的歷史可上溯到戰國范睢相秦時,它南起陜西漢中的褒谷,北至陜西眉縣的斜谷,全長249公里,橫跨秦嶺天險,一直是南北兵爭軍行和經濟、文化交流必行之道。 此后,古道上過往的仕官商賈、文人墨客,在飽覽勝跡之余,圍繞褒斜棧道的開鑿、水利修建等內容,記事詠物,抒懷為文,并鐫刻于石門內外的崖壁上,約有145處之多。這種選擇自然山崖為依托,稍事修整后刻上文字的,稱之為“摩崖石刻”。“石門摩崖石刻”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軍事、交通、科學技術、水利建設、人文等,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 從這些保存完好的石刻中,可以看出我國書法演變的歷史軌跡。 “石門摩崖石刻”反映出漢字由小篆到隸書的重要過渡時期,代表了漢字書法發展史上承前啟后的一個重要階段。其中,《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刻石》(亦稱《大開通》)最為突出。石銘刻于東漢永平六年(公元63年),銘文記錄了漢中太守鄐君受詔承修褒斜道之事,隸書字體,有篆勢,渾樸蒼勁不可及。在其后東漢建和二年(公元148),漢中太守王升為已故的司隸校尉楊孟文所刻石記功的《石門頌》(全稱《漢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從此碑中可以看出這時的書法上承篆隸,下啟行草的時代過度特點。鑿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正月的摩崖石刻《石門銘》(全稱《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在魏碑中地位極高,被譽為“不食人間煙火”之仙品,對研究魏體書法的形成,亦是一件重要的實物資料。 1969年至1971年,國家修建石門水庫,為了保護文物,文物工作者才將水庫淹沒區內13種漢至南宋時代,反映篆書—隸書—楷書發展過程的石刻鑿遷下來,陳列在漢中博物館,剩余石刻淹沒在庫區60米水下。這13件“搶救”出來的石刻在石門眾多的石刻中,出類拔萃,蜚聲國際,不僅有《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刻石》《石門頌》《石門銘》,還有《石門》《玉盆》《石虎》《袞雪》等四種漢隸大字摩崖,世稱“石門漢魏十三品”,是研究中國書法史極具價值的作品。 1996年,時任陜西省政協委員郭林森向政府和社會呼吁,挖掘整理被水淹沒的“石門摩崖石刻”,并自發組織相關的學術研討會。2000年,在漢中市委市政府支持協助下,郭林森自籌資金成立了公益性漢中經濟開發區蜀道石刻藝術博物館,經過二十多年收集、挖掘和研究,已陸續整理出版《褒斜水下淹沒的145品世界著名石門石刻》、《七條棧道石刻》以及《漢中歷代歷史人物碑刻》(共計300余品)等專著。郭林森館長還把從事古道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組織起來,通過基礎及學術研究,制作并保存了與古道、石門摩崖石刻等相關的多種影視資料、文獻資料及拓片資料,再通過博物館的公益性展出、宣傳,為秦蜀古道“申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 作者/祝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