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張天鴻祖籍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1948年出生于上海,1956年隨父母赴臺經商,后成功通過臺灣聯考第一志愿進入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病蟲害系學習。 1969年6月于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病蟲害系畢業,畢業后前往美國深造。 1975年7月獲美國德州理工大學微生物學博士學位 1982年擔任臺灣及美國食品產業產品研發組組長,應臺灣“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邀聘為客座專家,成立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并擔任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主任。 1983年擔任美國Genencor, Inc. 企業開發經理; 1984年擔任Bayer-Miles Laboratories, Inc. 資深研究員; 1986年擔任美國微生物學會注冊微生物技師; 1986年任中國食品科技學會理事; 1988年擔任臺灣生物技術產業協會理事,同年參加臺灣 “考試院”公務員考試,并獲得甲等特考生物科技科第一名。 1990年任職臺灣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副執行長,推動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兼任臺灣保生制藥公司副總經理,引進法國巴斯德乙型肝炎疫苗技術,成立當時亞洲首位制造肝炎疫苗工廠; 1991年任臺灣普生公司總經理產銷各種免疫連接酶檢驗試劑; 1991年任臺灣華生藥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1993年任臺灣交通大學教授,同年兼任臺灣文化大學教授; 1994年任臺灣海洋大學教授; 1996年任臺灣中興大學教授,同年兼任臺灣任輔仁大學教授; 1998年任臺灣乳酸菌產業協會常務監察人,同年兼任臺灣食品發展協會理事及科技顧問; 2000年任職臺灣利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及總經理職務,同年兼任臺灣保健聯盟常務理事; 2001年成立上海利統生化制品有限公司,并擔任公司董事長職務; 2003年組建清酸肽研發團隊,清酸肽核心成分“組胺酸及丙胺酸的二肽”重要研發人; 張天鴻博士潛心研究30年,成功揭開清酸肽“組胺酸及丙胺酸的二肽“調節尿酸的秘碼。 榮譽獎項 2003年榮獲清酸肽核心成分“組胺酸及丙胺酸的二肽”發明人稱號; 2004年研發產品清酸肽榮獲國際9項專利; 2006年榮獲臺南縣芒果外銷優良廠商第一名縣長獎; 2009年榮獲臺灣“農委會”優良科技農企業金質獎; 2012年榮獲臺灣“行政院”農企業科技菁創獎第一名; 2013年榮獲臺北生技獎第一名; 2015年臺灣利統股份有限公司榮獲臺灣“經濟部”臺灣精品獎; 張天鴻主要從事“微生物、食品工程、功能性組胺酸及丙胺酸的二肽”等領域的研究,范圍包括農業,畜牧以及人類健康食品,申請國內外專利共三十余項,目前為止已有29項獲準,范圍涵蓋降尿酸產品開發,甲殼素食品應用,農作物采后保鮮產品,以及功能性食品配方研發等。 11月2日,2018中國國際食品產業發展論壇暨中歐國際食品安全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來自國內外相關專家以及市食安聯和食品學會的會員單位300余人參加了研討會,在會上,張天鴻博士分享了自己多年不懈的研究經歷。 出生上海,臺灣踏上求學路 張天鴻出生在上海,年少就跟隨父母到了臺灣,憑著從小到大刻苦鉆研的精神,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被臺灣大學順利錄取,在臺灣大學完成學業后,張天鴻不知疲倦,繼續遨游在知識的海洋,勵志在微生物方面取得成績,造福人類的健康,1975年攻讀了美國德州理工大學微生物專業,榮獲了博士學位。 在生物制藥領域取得驕人成績 1975年回到臺灣后,憑著超強的專業能力,先后擔任臺灣及美國食品產業產品研發組組長、保生制藥公司副總經理、華生藥物科技公司總經理,在各個崗位均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在保生制藥任職期間,成功引進法國巴斯德乙型肝炎疫苗技術,成立了當時亞洲首位制造肝炎疫苗工廠,造福人民。 30年堅持不懈,成就“清酸肽”的誕生 張天鴻博士發現了鰹魚擁有超凡的游動力,能持久不倦地以90公里/小時游動數小時,為什么鰹魚可以連續游泳而不累呢?這一直是人們心中的疑惑。張天鴻博士發現鰹魚體內有一種降低疲勞的特殊物質——(組胺酸及丙胺酸的二肽),這種肽能快速促進乳酸代謝,打通乳酸與能量轉化的通路,避免乳酸堆積,消除人體疲勞和酸痛,同時保障身體的能量供應。這種肽在自然界中十分稀少,只存在于鰹魚肌肉內,因此十分珍貴。 張天鴻博士歷經30年研究,經過多輪動物及臨床試驗,以大量科學試驗為依據,證明了(組胺酸及丙胺酸的二肽)還具有調節尿酸、分解尿酸結晶和抗發炎的作用,利用其獨創發明的“自然生物法”提取工藝,在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營養成分的基礎上,還創新性獨特添加了益生菌,因為在研究中還發現高尿酸血癥與菌群失調、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等有益菌減少相關,多管齊下,最終達到了促進人體腸道代謝,實現多通路降酸,增加尿酸排泄量,實現了(組胺酸及丙胺酸的二肽)產業化,成就了清酸肽的誕生! 抓住機遇 放飛夢想 大家都知道,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憑借著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榮獲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這意味著中國終于打破了中國人與諾貝爾科學獎無緣的魔咒,改寫了中國在諾貝爾科學獎領域“零”的記錄,我們知道,諾貝爾獎頒發給誰,怎么頒發,條件非常嚴格苛刻,一般會在西方世界或發達國家誕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醫學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不僅為中國人民增進健康、抗擊疾病提供了重要的保證,也為世界各國人民防病治病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隨著政府“轉型升級”的口號提出,中國開始整頓清理傳統制造業務,并在全球不斷提高生物醫藥產業和精細化學品的市場占有率,我們國家也正在通過吸引頂級的研究人員成功開發藥物,建立和資助生物技術公司,這對于我們能在世界上立足是至關重要的。 與西方相比,中國發展生物醫學市場機遇顯然更大。首先,中國的健康醫藥市場正在崛起,人口基數巨大,中國研發的生物醫藥、保健食品已經在世界上越來越受到肯定和推介,這是近些年來,中國科學家、產品研究人員對全球的特別貢獻。我們從業者更應該抓住這個被世界認可的機遇,放飛我們心中的夢想,為中國乃是世界人民的健康發揮我們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