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坐火車的人都遇到過車廂內孩子哭鬧的情況,白天尚能接受,若是在眾人熟睡的晚上孩子哭鬧不止,估計只有極少部分的人理解,遇到脾氣不好的,說不定會指責和辱罵。 因為孩子哭鬧的問題,可能會引起乘客們的爭吵,影響乘客的出行心情,進而為乘車安全埋下隱患。 春運期間,帶嬰幼兒的旅客增多,為營造一個良好的乘車環境,為乘客“媽媽”們減輕負擔,鐵路部門可謂是妙招連出,盡心服務。由廈門北站開往北京南站的高鐵列車,動車組的孩爸孩媽主動捐贈的自家孩子的手繪本、故事書、汽車等玩具,搭建了一個簡單的兒童樂園;在重慶往返福州、上海、廈門的動車上,一支由已為人母的乘務員組成的“媽媽聯盟”志愿者隊伍,服務在旅客周圍。 在選擇出行的道路上,火車、動車一直是載人最多的存在,如何把旅途中的種種情緒扭轉成輕松快樂的出行體驗,也是擺在鐵路部門和乘客們面前的難題。 鐵路部門遍尋辦法的時候,鐵路工作者也腦洞大開,如“媽媽聯盟”、“兒童樂園”或者是“熱鬧‘凍’車”等,都是鐵路工作者的想法和建議。他們充分利用了列車上人多、地方大、熱鬧、工作人員多的特點,開展一系列活動、增設各種人性化設施,旨為服務旅客的出行體驗。 不僅如此,列車上所提供的包括鞋油、老花鏡、便民服務卡、一次性雨衣、萬能充電器、包裝袋、生日賀卡、筆、便條紙、紙杯等在內的便民服務箱、春運期間將一套五彩中國結醒目揭掛在需要幫助的重點旅客位置上,便于及時關注重點旅客的情況和服務需求……無不體現著高鐵列車的服務無處不在、服務供其所需的狀態。 對比過去,“一票難求”的局面已成為歷史,乘客們的出行也要從“走的了”走向“走得好”的轉變。旅客們對出行的要求更高了,服務項目更挑了,選擇的方式也多了,如何留得住旅客,交通運輸幾巨頭也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 于是,一項項便民措施應運而生,讓乘客出門在外都有一種在家里的感覺。最讓人感觸頗深的就是今年春運期間采訪一位在廣州打工的夫妻,夫妻倆說,原來坐火車感覺就是遭罪,現在回趟家就是不到十個小時的事兒,舒服得很! 無論是打工夫妻的真情流露,還是“媽媽聯盟”、“兒童樂園”等便民措施和場地,都是“人民鐵路為人民”宗旨的縮影,反映出新時代鐵路部門、鐵路工作者矢志不渝服務旅客的初心。(袁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