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家紡行業,大家的競爭維度普遍不高,公司沒有做出更大規模,很大層面是因為沒有真正解決企業運營效率、渠道問題、人才問題、品牌問題,這么多年下來積累和沉淀出來的東西并不多,家紡行業正式進行無休止的洗牌和混戰。 文/魯紅衛 專欄作者 最近一段時間,系統關注了一下中國家紡行業相對有規模的幾家上市公司經營狀況,包括羅萊生活、水星家紡、夢潔家紡、富安娜等家幾家公司,對比之后發現這個市場蠻有意思,這是一個極其垂直細分的賽道,相對于整個家居行業來講,只能算是其中一塊小蛋糕,雖然足夠細分,但依然是一個2000億的盤子。 從市場特征上來看,家紡行業的格局依然是一盤散沙,品牌集中度比較低,全國規模以上床上用品生產企業達到在2000家左右,規模以下的企業更是多達上萬家。粗略計算,羅萊生活算是這個行業有規模的企業,假定2018年營收超過50億,但是換算成市場占有率僅為2.5%,其他幾家20億營收規模的公司更不用多說,大概占到1%左右的市場份額。最焦慮的地方在于,幾家公司現有規模并不算大,但是企業已經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增長壓力,給人的感覺是還沒有真正飛起,就已經準備“迫降”了。 (中國家紡行業代表上市公司經營數據對比) 中國紡織品行業可以劃分為服裝用紡織品業、產業用紡織品業和家用紡織品業。從行業屬性和終端用途來看,家紡行業只能算是家用紡織品業其中一個子行業,也就是床上用品,所以,嚴格意義上講,家紡并不能單純定義為是一個大行業,只能當成一個子行業來看待。 追溯到行業發展歷程和經營管理模式,無論是家居建材企業還是家紡企業,家族式運作的企業不在少數,也包括前面提到的這幾個家紡企業,凡是家族性質的企業,避免不了要思考接班的問題,正在迎來或即將迎來二代接班的發展階段。 羅萊生活已經陸續將接力棒傳遞到二代手中,富安娜同樣在做這樣的準備,開始讓接班人負責一些具體事務。水星家紡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提前幾年進入了接班模式,夢潔家紡的董事長已經63歲,大概率也需要做這樣的準備。關于二代接班的問題,家居此前的文章也多次提及到,二代能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新鮮血液,父輩企業家也或多或少會給一些指導和支持,難就難在新官上任還沒舒服幾天,就需要思考增長的壓力,上一代企業家的經營智慧和增長方式能不能持續平移到新時代商業環境中繼續賺錢,還很難說。 如果企業新的業績增長點沒有找到,就像一個越積越大的頑疾,逐漸讓企業陷入困境,大家的水平相當,基本上都保持在20%左右的增速狀態,羅萊生活也是因為前幾年的收購才支撐了幾年的業績。但是從業務結構上來看,羅萊生活的增長不是因為家紡業務飛速增長,而是收購了家具企業萊克星頓,所以2017年羅萊實現46.62億元的收入,其中包括了家具業務7.92億元的收入。富安娜也開始了全屋藝術定制家具的業務,推出富安娜美家,并開始在一些城市做直營業務試點。 中國的家紡企業面臨的更多是內憂外患,能夠真正走出去的國際化品牌幾率很小。為什么這么說?前面也提到,家紡(床上用品)算是家用紡織品行業其中一個子行業,在中國紡織品大行業當中還包括服裝用紡織品業、產業用紡織品業。 這也不難理解,最近幾年我們陸續看到不少服裝品牌例如ZARA、海瀾之家、拉夏貝爾、太平鳥、江南布衣等服裝品牌開始進入家紡行業,包括我們會看到NITORI、NOME家居都融入了服裝的元素,實際上這并不算跨界,因為從產業鏈的上游來看,服裝紡織和床上家紡其實歸屬為同一個大行業,而且,富安娜也計劃推出“富安娜女裝”,預計很快會推出市場,至于屆時市場驗證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觀察。所以,未來在對比企業的實力、成長性、估值、市盈率等多個指標上,對標對象不僅是家紡企業,更多可能是服裝企業,兩個看似偏離較大的品類之間其實有很多共通之處。 既然大家都在同一個大行業,國內很多企業的業務品類的擴張難免會使賽道變得異常擁擠。在這幾家上市家紡企業還沒有真正站穩腳跟,開始有一批過去沒注意的對手殺入到這個領域窮追不舍,再加上國際品牌也開始盯上中國市場,進入中國市場掘金,而國內品牌未來是不是能夠長期受到市場關注,都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當一個普通消費者有購買家紡產品的需求時,他可以獲取信息的途徑很多,可以買到產品的渠道和入口不盡其數,甚至有絕大多數的消費者壓根不知道羅萊、富安娜、夢潔、水星家紡這些行業品牌,更不用說真正有能力走出去的國際化品牌,實現這個目標遙遙無期。 總體而言,大家的競爭維度普遍不高,公司沒有做出更大規模,很大層面是因為沒有真正解決企業運營效率、渠道問題、人才問題、品牌問題。我們再去看各個家紡企業,這么多年下來積累和沉淀出來的東西并不多,企業運營效率的提高并沒有找到解決方案,40%-50%的產品毛利,最后剩下的凈利潤甚至不足10%,而企業的關注點依然是在營銷端,而對產品研發創新的投入不足。 今天的家紡業,將會面臨渠道變革,未來家紡企業專賣店經銷店的模式可能會被其他更加多元化渠道入口囊括掉,原有渠道的勢能和流量必然會大幅降低;今天的家紡企業,真正優秀的人才儲備工作并沒有做好,三四千人甚至更大規模的公司,大部分依然是生產銷售人員,真正搞研發搞創新的人員占比很少;今天的家紡業,即便已經有幾家上市公司,依然沒有沉淀出真正的品牌影響力,沒有所謂第一品牌,大家也無意識地去為自己的品牌加持賦能,這是最大的硬傷。 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接下來,家紡行業正式進行無休止的洗牌和混戰。 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對觀點贊同或支持;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