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點到8點,是北京早高峰最繁忙的時段。西裝筆挺的邁克從位于北京房山良鄉大學城,乘坐40多分鐘的地鐵,準時出現在中建一局大廈,刷卡、擠電梯、用熟練的漢語與迎面碰上的同事打招呼。 在近千名員工的大樓內,邁克是唯一一名外籍員工,并且來自遙遠的非洲西部國家加納。 這名特殊的員工邁克,在中國學習和工作已經是第十個年頭了。正如他的英文名字Michael一樣,充滿了朝氣與活力,在中國建筑續寫著他的“中國緣”。 十年之間,他親眼見到中建一局的發展與變化,從北京國貿建筑群全面建成,到中國最高寫字樓——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直入云霄;從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到全球最大的幸福林帶工程——西安幸福林帶項目……這樣的發展速度讓他驚訝。 邁克說,來中國完全是因為他的媽媽。高中畢業的時候,他發現自己身邊的朋友和同學變得越來越國際化,有的人出國留學,還有的朋友去世界各地旅游,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去英國或美國讀書,于是就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媽媽。他的媽媽說:“嘿!邁克,你為什么不考慮中國?你就去中國。”邁克對于媽媽的“安排”很費解。 來中國以后,在首都國際機場飛機降落的那一瞬間,他忽然覺得,中國不是他在電視上看到的那個模樣,揣著這樣的好奇心,他充滿激情走進北京,開始學著用心去感受、去了解這個中國的首都。 各大國際會議在中國成功召開、酒吧餐館林立、資源共享的流行、快遞物流的發達、交通地鐵的便利……其中最細微且明顯的變化,就是現金這個從前的“香餑餑”,現在似乎在逐漸消失。如今,邁克終于了解了媽媽的良苦用心,原來,中國正在實施改革開放的政策,每天都會有很多變化。 剛來時,邁克一點中文都不懂,中文博大精深,那段時間對他來說是痛苦的。 跟同學一起去吃飯,有同學就問他:“你知道這個飯叫什么嗎?”邁克一臉茫然,緊張的用兩個手婆娑打圈著手指,看到他為難的樣子,身邊的同學微笑著,拍拍他的肩膀,告訴他“雞蛋炒飯”。看我的口型,“雞-蛋-炒-飯”,同學用緩慢的語調認真地教會了他,“雞蛋炒飯”這四個字。所以,邁克學會的第一句中文是“我要雞蛋炒飯”。 因為,當時他還沒有學會其他的中文,所以他連續吃了很長時間的雞蛋炒飯。在他看來中文是非常難的一門語言,發音、拼音、語調、語法這些基本的東西,已經讓他幾乎崩潰,中國卻還要分“語調”。但是,他一點都沒有退縮,大學的幾年生活,讓他愛上了中國飲食文化,他說我喜歡中國美食,我喜歡北京。 邁克就職的中建一局在工地建起了“小候鳥之家”,在寒暑假期將農民工的孩子接到工地與父母團聚,并為孩子們組織一系列學習和“冬夏令營”活動。而去年剛入職的邁克,成了這次活動的一名參與者。 他毛遂自薦地說,我想給孩子們上英語課,然后就主動參與到這個公益活動中來了。”除了給孩子們做志愿者外,只要有時間,邁克就會到工地上,為員工做工程項目培訓,給有需要的員工開英語小課堂。 邁克說:“中國的工地從外觀上和建在加納的項目,沒有太大區別,但是我被中國工人的勤勞震撼了,他們一直工作,一直拼搏,但是我們(加納)做不到。” 中國“一帶一路”的發展,與其他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等領域都密切合作,邁克作為同時掌握本地語言和漢語的人才,為中國建筑和非洲企業建立更好的合作關系提供了條件。 來中國時,邁克給自己設定的截止時間是十年;而如今,他又將這個日期無限延長。 十年的時間讓邁克深深愛上了中國,目前他已經去過了中國的十幾個城市,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有了解,他覺得古老的中國文明,曾經給人類留下很多珍貴的遺產。2018年春節,邁克與中建一局的同事一起過大年,他用毛筆在紅紙上寫下了一張大大的“福”字,每一筆每一劃都寫的格外用心,深刻體驗了一把中國過年的民俗。 今年二月份,邁克參加了“首都最美勞動者”活動,北京的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下他的最美笑容,他覺得這是企業為他提供的機會和平臺,更是中國人民對他的認可。他拿到照片興高采烈地說:“我特別喜歡這個新年禮物,我從來沒收到過這么大的照片,我要拿回家給我的媽媽看。”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邁克親身經歷了中國快速發展的十年。邁克現在有兩個愿望:第一個愿望是在中國學習更多的東西,這樣就可以把他在中國的所見所學“運送”到加納,他希望自己的國家,也可以得到更大的發展;第二個愿望是,他想長時間留在中國,因為中國已經成了他第二個家,他對中國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在中國圓滿召開,邁克作為非洲加納人,他希望自己可以為中國建筑集團開拓非洲的市場貢獻一份力量。中建一局國際工程公司 嚴雪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