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AI商業評論與著名的“左林右貍”一起,八一八百度。 上周阿里反超騰訊成為亞洲市值第一的互聯網公司時,還有人不忘揶揄百度:應該從BAT里除名。騰訊和阿里市值目前都在2500億美金之上波動,而至今仍被視為中文互聯網第三極的百度市值還不到650億美金。 玩笑歸玩笑,認為百度股票價值被低估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在百度進一步確認以人工智能作為業務重心之后,在言之鑿鑿的“未來已來”的輿論聲浪下,等著百度大漲翻身的看客也漸漸多起來。 2012年百度就開始關注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這在全球范圍內來看動作也算是快的。但起得大早并不意味著能趕上早集。 如果這是黎明前的黑暗,日出來的未免也太晚了些。借人工智能復興百度大業的道路,這才走過一個開局。 長達兩年的百度式騰挪 這一切的開頭來自2015年1月的一次管理架構調整。自2013年劃出傳統搜索、前向收費、移動云、LBS、國際化五大塊業務群組之后,百度管理結構已經有兩年沒有大動干戈了。上次調整恰逢百度被指責在移動互聯網上落伍,于是把各自為戰的各種部門、包括在2011年到2013年并購的大批業務整編,全員抓收入促利潤——動作很多,但并沒有改變市場格局,也未把百度帶上一個新的臺階。 2015年1月的這次大動作原本被外界高度看好,扛著百度收入中堅的向海龍負責SSG(搜索業務群組)、被戲稱是“太子人選”的李明遠很順理成章的負責MSG(移動服務事業群組)、加入百度四個月的大神級牛人張亞勤負責EBG(新興業務事業群組)。此外還有大大小小十幾個事業部和研發支持類的部門撐著百度的后臺。從紙面上看,從保傳統收入、搶移動互聯網,到布局新興市場,都照顧周到了。 結果并不如人意,紙上談兵的豐滿與現實冰冷碰撞,百度在自己不擅長的打法上前行緩慢。2015年9月的百度世界大會上,O2O成為了百度的年度主題——百度希望用搜索及搜索衍生產品,去連接3600行。 百度做O2O這件事情,以及重點砸外賣的舉動,今天被詬病很多,并與谷歌做無人車拿出來做對比,但復盤下來,并無大錯,在經過一連串的買買買和上下對移動互聯網的快速轉身,百度發現自己在移動互聯網端雖然木有出微信這樣的大產品,但到底還是站住了,至少流量木有掉,相反總量還在漲,只是PC端的比例在下滑,移動端在增長,這就麻煩來了。 問題來了,流量在漲,而且移動端的比例在加大,不是好事嗎?何以有麻煩啊。麻煩在于,雖然流量在漲,而且移動端的比例在加大,但對于百度來說,其以往的收入模式都是建立在PC端的,百度以往的競價排名這一套其實玩不轉,無他,手機上展示空間太小,就那么點屏幕,咋競價排名啊。百度的算盤是,把自己在移動端富裕的流量倒給線下的商家,收商家的錢,這樣在移動端有收入,而在PC端,繼續做競價排名,反正這個市場上百度還是通吃,至少在未來幾年里,想做多少收入就做多少收入,這樣就形成整體流量、移動端流量、整體收入、移動端收入都在增長的美好場景,由此能支撐起百度的股價,對一家高科技公司來說,持續增長的股價能讓其在公開市場上獲取更多的資金和招募更多的人才,這能讓百度形成緩沖期。 但在O2O這件事上,阿里率先用BD鐵軍趟了一遍,接著騰訊用超級入口和社交關系“連接一切”洗了一遍,而且這個事情很大程度與線下商家本身信息化程度的高低關系頗大,不是百度想連接就能連接,于是百度就重點做外賣了,糯米就由此推到前臺,好吧,圍繞糯米的故事,是另一個故事,這里真心無法展開,容后再八。 O2O 木有取得預期,引發了百度一連串主動被動的騰挪,原來的三個事業群組也在擴充:李明遠收了貼吧和移動游戲,向海龍收了Hao123,張亞勤收了大市場、公關及政府關系團隊——這三個調整今天看來屬于多此一舉的調整,在過去的半年里,百度也開始自己糾錯。 (向海龍出任百度搜索公司總裁) 2016年4月,百度成立大搜索公司,李明遠轉為對向海龍匯報。 2016年9月,大市場、公關及政府關系團隊歸屬新副總裁王路管理,從張亞勤體系轉出來直接向李彥宏匯報,而掛著百度技術委員會主任頭銜王勁之前管理的一些互聯網業務和基礎設施部門劃給張亞勤。9月13日之后還增加了一件事就是成立獨立于原并購投資體系(何海文勢力范圍)的百度投資,針對以人工智能為主的前沿技術領域投資和布局。 至此,長達兩年的百度騰挪基本宣告進入正軌。然而這種騰挪離塵埃落定還有不少距離,大叔只能表示謹慎樂觀。 只有讀懂了百度的高管騰挪,才能理解百度all in人工智能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這件事評價起來,既可以說“費這么大勁也要做人工智能,可見李彥宏有多堅決”,也可以說“做個戰略調整花這么長時間費這么大勁,對人工智能李彥宏實在是不夠堅決”。 李彥宏All in 無論如何,在2015年1月的理想版本中,如果能在傳統搜索收入上保質保量,能把轉移到移動端不易廣告變現的流量玩出新產品新花樣,然后在新興業務上還能順利落地,百度從2012年召喚狼性開始的復興大業,也算是有所交代了。 現實總是出乎百度的意料。隨時隨地在線的移動互聯網并不如百度設想的那么好駕馭。 對此,李彥宏想出的辦法是,他與張亞勤換位,自己御駕親征。 2015年還沒過完,百度在12月就新增了FSG(金融服務事業群組)和自動駕駛事業部。近臣朱光和老將王勁被安排在這兩個側翼獨當一面,這兩個高級副總裁都向李彥宏匯報。這個解決辦法的邏輯是,把移動端流量作為優勢用來推動O2O業務,“連接3600行”。然后把新興業務中最有機會的金融與無人車交給兩個高級副總裁側面突破。 但這里問題也就出現了:一不小心,百度首任總裁張亞勤被騰空了。 在外人能看見的事情上,張亞勤對劃歸自己負責的大市場、公關和政府關系,基本是無為而治,而在海外業務上端的也是順其自然。結果呢,因為兩起貼吧事件張亞勤丟掉了自己2016年的全年獎金。 到2016年初,一年前管理架構調整的初衷,基本已經被全盤打亂。 但這給了百度all in人工智能一次真正的機會。2016年4月百度成立搜索公司(百度內部稱之為“大搜”),坊間解讀是模仿谷歌2015年8月成立母公司Alphabet,但實際上,是把流量業務全部收攏,給以人工智能為主的新興業務騰空間的壯士斷腕之舉。 而9月份的調整則更加務實。百度三個高級副總裁被推向進一步往業務下沉。朱光的FSG自不必說;原本是整個百度技術負責人角色的王勁(掛著百度IDL首席科學家的吳恩達之前并非大家想象的向余凱匯報,而是向王勁匯報),下沉到專注自動駕駛業務的落地;甚至連向海龍,都在重新梳理百度的客戶網絡。 沒有前面一年多的折騰,百度要進入如今天這般理解現實、接受現實的狀態,恐怕還要些時日。 但這次調整能不能見效,仍然高懸著兩個問號:一是李彥宏有多拼?二是張亞勤有多拼? 即便不算上三個高級副總裁直接向李彥宏匯報的主戰場事務,李彥宏還攬下了公關市場、跳過自己合作了五年的投資并購顧問何海文親自管投資、以及人工智能相關的一系列技術后勤,百度IDL研究院的院長應該現在院長也是由李彥宏擔任,吳恩達也直接向李彥宏匯報。 與一兩年前相比,李彥宏至少不再僅僅是“運籌帷幄之中”了。對百度復興來說,這種狀態遲到總比不來好。 而李彥宏攬下張亞勤沒管好或者可能就是不愿意管的事務,那張亞勤呢? 百度的二號人物之路 百度的二號人物一直是一個謎團。從百度成立伊始,就開始了關于二號人物的騰挪。事實上,今天的張亞勤其實是最佳人選。但張亞勤要坐穩二號人物的位置發揮二號人物的作用,尚有差距。 百度成立之初到2004年,李彥宏之下的二號人物被認為是李彥宏的北大校友,百度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徐勇。徐勇在百度IPO之前辭職——毫無疑問,這是百度為了成為一家上市公司所做的騰挪。 百度上市所請的CFO王湛生在徐勇之后本是順理成章的二號人物,王湛生專業能力出眾,為人也謙和,百度上市超級成功的表現也讓其贏得內外的口碑,可惜天妒英才,2007年圣誕假期期間王意外身亡,由此百度二號人物又空缺,接任的李昕晢也頗有口碑,但失去了百度IPO的天時,以及其專長更多在于財務本身,而不在并購和戰略等領域,無法完全接起王湛生的真空。 百度在IPO之后全力做市場拓展和銷售收入。當時負責收入的朱洪波與沈皓瑜一度被認為接近二號人物位置。但李彥宏并不這么認為,2008年李彥宏從蘋果引入了COO葉朋。葉朋時代百度的高管還有李一男,堪稱明星陣容。但不論葉朋還是李一男,雖然在外部名聲很大,但與百度的融合卻不通暢。 運氣也站在李彥宏這邊:谷歌的退出中國,讓百度在中國搜索市場成為事實的壟斷者,股價也由此率先在BAT里上揚。這個時候,百度更不需要什么二號人物,需要的只是維護好李彥宏的公關形象即可,由此搞定央視的朱光在百度里火箭上升雖意料之外,也情理之中。 2010年后,移動互聯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在BAT會不會落伍的討論聲中,誰將是百度二號人物的討論也由此不斷提及。提得最多的名字除了大將向海龍之外,還有兩個:一個是何海文,另一個是李明遠。 2011年以顧問身份(正式)加入的何海文擁有投行背景,曾擔任網易CFO,手腕了得。有傳言她丈夫關國光創辦的快錢,她才是實際控制人。雖然百度的戰略顧問身份聽上去是個part time,但知情者都不懷疑李彥宏對何海文的信任與倚重。百度收購91無線和糯米兩樁大案,幕后人物毫無疑問都是何海文,甚至追述到愛奇藝的成立,都有何海文的影子。 2012年李明遠從UC回歸并進入百度決策委員會使他獲得了“潛在二號人物”的預期,以及“太子”的外號。2012年到2013年李明遠著實風光了一把。但李明遠也面臨來自最高領導的考驗:一方面李彥宏確實很看好他,但另一方面李明遠被高估的聲音也不絕于耳。 與此同時,高級副總裁沈皓瑜的出走給了向海龍與王湛機會。三個男人也是一臺戲,一時間百度內部八卦頗多。當然結果大家都看到了,2014年向海龍升任高級副總裁,2016年王湛因違規被開除。而在2015年與向海龍各走一邊的副總裁李明遠,2016年轉為在大搜內部對向海龍匯報。 2014年張亞勤的到來,對百度結束二號人物的紛擾,有著一錘定音的意義。論商業閱歷、論技術權威,張亞勤要成為百度二號人物都有絕對的競爭力。而張亞勤也獲得了百度成立14年來從未設立過的“總裁”職銜。 但在過去兩年里,張亞勤的二號人物之路并不順利。初始張亞勤領銜百度的海外業務,這當然是輕車熟路的;接著是三駕馬車時代的EBG,但張亞勤只是做好了守成的本分。而EBG從朱光手里接收大市場、公關和政府關系部門時,對張亞勤來說簡直是災難。 有說法是,這原本是李彥宏的善意。張亞勤要統領全局,先得做點服眾的貢獻。要知道,在政府關系上,張亞勤有著比李彥宏更友好的界面和更強的運作能力,今天微軟在中關村核心地帶的那塊地和之上的兩棟樓,江湖傳言是張亞勤以幾乎免費的方式獲取,也由此開了微軟在海外投資買地蓋樓的先河;而新的百度大廈同樣也是張亞勤長袖善舞的結果。不出意外的話,在市場體系立功原本應該是個easy模式——偏偏就出了意外。 而相反的說法則是,李彥宏有意考驗張亞勤。因為張亞勤加入百度之前就頗有盛名,張亞勤本人也希望把百度總裁這個位置做得名副其實,這樣的一位體系外空降過來的超級職場明星自然會對百度的現狀有所微詞,既然這樣,不如讓其去管市場公關體系,讓其在共同的批評前成為真正的自己人。 這兩種說法都值得商榷,張亞勤的確在百度總裁上任后的最開始采訪提到自己是給李彥宏說No的人,但張亞勤聰明絕頂,不可能不清楚他和李彥宏之間的位置怎么擺,更何況今天百度遭遇的局面其實與當年微軟中國的境遇驚人的相似,運氣不好,什么都白扯。 在9月13日之后的管理架構版本其實對張亞勤不夠理想,他最能放開手腳的依然是他最熟悉的海外。可以預見,為了張亞勤的上位,還有管理構架調整的空間。 張亞勤坐穩百度二號人物的位置,是一件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張亞勤的權威不僅能穩住一眾有野心或者沒野心的副總裁,更重要的是他對人工智能時代的百度意義巨大,值得倚仗。誠然,吳恩達從百度IDL美國的首席科學家晉升為百度首席科學家,其中文也隨著來中國的次數越來越多也迅速在提高,但與張亞勤相比,不論是作為吉祥物還是對業務的主導還是差一個量級。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調整的前后,何海文的作用以光速減弱。代表事件不僅僅是李彥宏另成立一個百度投資,還有此前曾短暫向何海文匯報的百度元老任旭陽,據悉也被召集回歸擔任首席顧問。任旭陽2001年就加入百度,2010年以出國進修的方式淡出。但2011年回國之后團結了一批百度創始員工,包括徐勇、俞軍、史有才等等諸多元老,不僅做了一點資訊等明星公司,還在2015成立天善資本。毫無疑問成為了類似“百度元老俱樂部”的話事人。 對李彥宏來說,要拾起“做一家偉大公司”的初心,實現百度復興,任旭陽成為了不能不爭取的人選。 百度AI復興,需要張亞勤all in 在不斷騰挪的百度中,現在變成了李彥宏親力親為,高級副總裁專注業務,張亞勤后方守成,同時一批元老開始有了更多的話事權。看上去,現在的布局比2015年的紙上談兵靠譜了很多。那么,百度還差什么? 依然是現實,或者說運氣。 當下確實是百度復興最好的時機。如果說阿里因為貿易的基因站上了支付與金融的高點,騰訊因為通訊的基因站上了移動互聯網的高點,那么百度這個搜索的基因,天生就應該站上人工智能的高點。 有趣的是,這句話不是來自李彥宏,而是王小川。王小川說:“搜索天生就屬于人工智能?!?/p> 如果說百度在PC互聯網時代建立起來的“空軍優勢”,在移動互聯網上高不成低不就,還可以用基因論和打法論來解釋的話,人工智能時代百度沒有理由錯過。 從2012年百度呼喚狼性開始,市場證明了百度不是打陣地戰的料。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逐漸普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被壓制的“空軍”作用在逐步恢復。但這需要時間,需要市場形成的客觀過程。 對百度來說,金融科技和無人車取得改變格局的戰果,可能是未來三五年可以預見的。但在這之前,百度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的諸多技術,如何業務化,如何形成新的入口與新的戰略客戶,是個沉重的任務——這個任務,原本應該交給張亞勤的,現在是李彥宏自己扛了。 也許從另外一個角度可以解讀張亞勤離真正“二號人物”這最后一公里: 在百度創始之初,北大計算機系副教授劉建國成為了百度第一任技術負責人,當時職銜是“技術副總裁”,但他以百度CTO身份在2006年離職。在交接期間百度技術負責人位置上出現了一個叫威廉張的名字(事實上,至今威廉張仍是baidu.inc的董事) ,職銜是首席科學家。2008年李一男任百度CTO,2010年離職后技術一把手成為了時任技術副總裁的王勁。 2013年王勁升任高級副總裁,同年百度另一技術體系深度學習研究院(IDL)成立,為平衡騰挪李彥宏親自任院長,創辦IDL的余凱任常務副院長。2014年張亞勤加入百度。同年吳恩達加入百度美研擔任首席科學家。2015年余凱離職創業,吳恩達領導研究院工作,向王勁匯報。 2016年9月管理架構調整中,宣布原王勁負責的“基礎設施”部門轉向張亞勤匯報。 所以,從技術一把手的變遷來看,張亞勤現在的角色,還是半個CTO。張亞勤能往前走,則百度全盤皆活,百度的AI復興大業至少有了理論上的可能。 小結下,百度在人工智能這個戰場上,起了大早,現在也不算晚集。幸運的是,其依舊是中國人工智能市場中的先行者,而且由于有更具象的場景,其領先的還不僅僅是一個身位。百度要做的還是真正內部能上下同心,形成統一的步調共同前行,將優勢轉換成勝勢。 AD: 劇透下,左林右貍將與AI商業評論一起,共同推出AI戰國策,各位鄰里想AI商業評論和左林右貍下一篇八一八哪家公司,可以評論里留言告知,我們將根據得票數最高的結果優先八現有人工智能種子選手的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