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12月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首次出現負增長之后,大小智能手機品牌都在奮力自救。今年上半年,小米、華為等智能手機品牌通過外觀微創新、配置升級等策略優化用戶體驗后均實現了銷量逆勢上升。數據顯示,小米上半年銷量同比增長18%,榮耀同比增長32%。 在智能手機廠商的共同努力之下,智能手機的外觀越來越靚麗、配置越來越高、續航時間也越來越長,但用戶體驗的阿喀琉斯之踵依然存在——手機怕水。 防水手機需求逐年上漲,市場卻供不應求 隨著智能手機大眾日常生活中占據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大眾對手機的需求呈現出全天候全場景趨勢,甚至泡澡游泳這樣的活動也不能離開手機。但手機內部件非常脆弱,大眾機不離身的生活常態也導致手機進水損壞的風險劇增。為此,用戶對防水手機的需求逐年上漲,已由2015年的5.1%上升到2018年的約30%。 一邊是用戶需求劇增;另一邊國內市場的防水智能手機卻很少。相關數據顯示,目前采用防水功能的智能手機比例僅為30%,達到IPX6、IPX7防水標準的機型不多。蘋果迎合市場升級產品,今年秋季新品發布會新發布的iPhone新品已經全面啟用IP67、IP68級防水,但國產智能手機僅有華為P20 Pro、Mate 10 Pro等幾款旗艦機符合IP67標準,而且縱使有防水功能,大部分智能手機也只能防濺射不能防浸沒。 國產智能手機品牌很少推出防水手機主要是出于兩方面考量。一方面,防水不僅需要考慮手機的整體防水方案,針對不同機型單獨設計,還需使用密封橡膠等高成本特殊材料和額外的測試工藝等,如此一來成本劇增,售價也水漲船高,比如防水等級升級為IP68的iPhone Xs Max的起售價為1099美元,為史上最貴iPhone手機。但是小米等國產手機品牌的定價區間低,本身利潤微薄,根本無力承擔這一成本。另一方面,傳統防水方案透氣性差,廠商若想讓手機具備防水功能,不僅會造成成本上升,在設計防塵防水防壓產品時往往需要犧牲其他性能,比如揚聲器和受聲器的音質,魚與熊掌總是無法兼得。 防水手機市場出現巨大缺口,不管是廠商還是消費者都急需一個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值得慶幸的是,已在國外對講機和智能手機領域被廣泛應用的材料膨體聚四氟乙烯(ePTFE)近幾年也進入了國內市場。 膨體聚四氟乙烯得到廣泛運用,國產智能手機迎來福音 膨體聚四氟乙烯(ePTFE)是一種可塑性非常高的材料,脫胎于聚四氟乙烯(PTFE),而聚四氟乙烯材料被發現被應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先是杜邦公司發現了聚四氟乙烯并應用在閥門、密封件等產品中,后被戈爾(GORE)公司用于制作絕緣電纜,曾被阿波羅11號使用。盡管成績斐然,但戈爾并未止步于此,一直致力于研究聚四氟乙烯的更多可能性, 1963年終于在研究上有了突破,發現了膨體聚四氟乙烯。 從聚四氟乙烯中發現膨體聚四氟乙烯的過程十分戲劇性。傳聞第二代創始Bob Gore對聚四氟乙烯(PTFE)棒狀材料加熱后多次嘗試慢慢從兩端拉伸都會斷掉,但是當他改變策略進行加速拉伸時卻成功了,材料延伸出原始體積的十倍,得到了膨體聚四氟乙烯。 至今,以膨體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的產品,已被廣泛應用于宇航、軍事、醫療等領域,如航空探索裝備、戶外探險裝備等等,其中戈爾推出的透氣防水面料戈爾特斯(GORE-TEX)更是聲名在外。膨體聚四氟乙烯產品的防水性能和透氣性已經在多個領域被證明,也是能夠取代傳統防水方案、兼顧聲學性能和防水需求的卓越方案,已經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獲得了許多廠商的青睞,這一切與戈爾的精湛技術和全面服務脫不開關系。 戈爾不僅幾十年來一直致力于拓展膨體聚四氟乙烯的應用范圍,在材料形態、聲學和防水等方面的研究也頗有建樹。戈爾針對智能手機防水推出的多數產品均達到IPX8防水標準。另外,憑借膨體聚四氟乙烯的獨特結構形態,防水同時不阻礙聲音的傳遞,解決了傳統防水方案無法兼顧聲學性能和深度防水的問題。 戈爾發展至今,銷售網絡已經遍布全球25個國家,全球服務體系和供應鏈非常完善,可通過標準化解決方案和定制服務滿足不同手機品牌商與合約制造商的產品防護需求,幫助廠商降低成本。 防水與性能兼得,用戶也將全面迎來全天候用機時代 科學存在的意義在于讓大眾的生活更為便利,戈爾公司將膨體聚四氟乙烯材料應用于手機、平板等移動智能設備,將是一個從惠及智能手機廠商到惠及用戶的過程。 防水手機市場的缺口不啻一個新的增量市場,也是智能手機廠商在真空期競爭中所需的差異化優勢。 總而言之,受限于傳統手機防水方案不完美和成本高昂,多年來具有防水功能的智能手機無法在市場中普及。若戈爾公司推出的能夠兼顧聲學性能和IP68防水的ePTFE材料產品普及開來,應用在更多智能手機上,為手機提供日常保護,那么繼碎屏、續航之后,用戶第三大心頭病防水也能得以醫治。當用戶在生活中使用手機時不必再擔心防水問題,才可能真正達成全場景全天候使用手機的愿望。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本文首發曠創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