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成本是巨大的,但不受教育的代價更大!” 如今,我們的支教活動結束已經有一個月了,回想起七月下旬到八月初那短短20天的甘孜奔都支教活動。孩子們歡笑的畫面仍然歷歷在目,也許這是留給青春最美好的記憶。 我時常在問自己,什么是支教?是走進山區為孩子們講授知識嗎?如果是,那現在全國各地基本上都用相同的教材,老師們也都勤勤懇懇的教授知識,為何我們的教育在地區上會顯示出如此巨大的差別呢?我開始 思考教育可能不止是教授知識,而是教會孩子們獨立思考,讓他們自己認識到受教育的重要性。這樣我們再來想想支教能給他們帶來什么? 到支教地,教授孩子們書本知識,這些知識會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逐漸學習到。因此我們教孩子們一些課外知識,如禮儀、安全、衛生、行為習慣等等。孩子們則認為這些知識書本上都沒有,又不考試,所以學來有什么用呢?我們的支教活動開始陷入一種兩難境地。書本知識和課外知識都不想學,那我們到底該教些什么呢? 經過一個月來的思索,想到的答案可能是:教育——立志為先,讓孩子們們認識到知識的力量,讓他們以內驅動力去讀書,而不是因為家長或老師的驅使而讀書。要改變他們的思想第一步是和他們做朋友,我們不是“真正”的老師,我們比老師更具優勢,我們說的話孩子們更易接受。因此我們和他們做朋友,告訴孩子們我們之間發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教導他們發奮圖強,勵志成才,培養他們愛國情懷,鼓勵他們去實現自己的夢想,為社會做貢獻,拓展他們的世界觀,開拓格局,培養自己對他人和對社會的興趣。 更為重要的一點,教會孩子們感恩,支教20天時間雖短,傳授的知識雖少,今后他們可能也已記不得我們的上課內容了,但他們總會知道,有這樣一群人,跋山涉水,千里迢迢來到這里為我們教書,為我們帶去更好的教育資源與設備,他們不曾索求我們一絲一毫,他們純粹的就想帶給我們和外界一樣平等的教育資源。這種支教行為本身就會在孩子們幼小的內心田播下一顆種子——我長大了也要像哥哥姐姐一樣厲害!有了這顆希望的種子,支教便是有意義的。種子需要澆水施肥才能成長,只要支教活動一直持續,就會一直給孩子們樹立正確的榜樣。長久以往,終有改變。 支教帶來的改變可能只是一點點,但就是這一點點也值得我們為之奮斗! (供稿人:王成銀 杜輝 張光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