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月13日凌晨,蘋果2018年秋季發布會召開,這次蘋果的掌門人庫克帶來了三款新iPhone,包括iPhone XS Max、iPhone XS、iPhone XR,屏幕更大的Apple Watch,以及7nm制程的A12 Bionic仿生芯片。 采用“劉海屏”,屏幕增大到6.5英寸、中國特供的雙卡雙待、容量升級,以及基于全新的A12 Bionic仿生芯片,蘋果發布會貢獻了這些亮點。不過亮點雖在,表現卻也算平平,蘋果這次少了“one more thing”。這也不禁讓人想起8月31日,華為發布的號稱“全球首次采用7nm工藝”、創六項世界紀錄的麒麟980。 AI芯片升級:蘋果搭載A12 Bionic仿生芯片總體來說,新的iPhone系列還是劉海設計,屏幕最大增大到6.5英寸、中國特供的雙卡雙待、容量升級……但相對蘋果往年帶來的驚喜,今年算是平平。不過iPhone一貫“兩年一大改,一年一小改”,今年是小年,果粉們就要先接受iPhone變化不大這個事實了。而今年蘋果也推出了為中國特供的雙卡雙待,可以看出對于占其銷售量1/3的中國市場,蘋果還是看重的。 好了,先來關注本場的最大亮點,iPhone XS搭載的A12 Bionic仿生芯片吧。繼去年蘋果推出其第一款手機AI芯片A11后,今年蘋果又推出了A12,號稱“首款已經應用在智能手機上的7nm芯片”,擁有69億個晶體管。 雖然華為在上個月已經率先發布麒麟980,但首款搭載機型也要等到10月份再推出。從落地速度來看,蘋果確實是最早采用7nm工藝的手機廠商。 A12包含蘋果自主設計的6核CPU(2個大核+4個小核),相比上一代(A11 Bionic為3核心),4小核最高節省50%的性能,兩大核在提升15%性能的情況下節省了40%的性能。 其所搭載的8核心全新神經網絡引擎Neural Engine,每秒可進行5萬億次運算,可進行實時機器學習,同時開放給Core ML平臺,與上一代相比可以提升至9倍,但只需消耗十分之一的電量。 在具體應用上,A12還開放了一款增強版的圖像信號處理器,可幫助iPhone XS系列完成后置攝像頭AR、前置AR、游戲、智能HDR、Face ID、Animoji等一系列功能,更好的支持游戲場景、基于實時機器學習的AR籃球教學應用,及3D AR游戲。拍照方面,采用后置雙鏡頭。在A12的支撐下,能更好的背景虛化,并新增支持景深控制功能,即“先拍照后對焦”。 據了解,蘋果iPhone XS、XS Max和Apple Watch將會在北京時間9月14日下午3時接受預定,iPhone XR的開售時間則會晚至十月;售價方面,最貴的iPhone XS Max可達12799元。 看完蘋果發布會,余承東:穩了!而蘋果發布會這邊發布會剛結束,在8月31日發布了麒麟980的華為消費者BG CEO余承東也立馬就在微博發文表示:穩了,我們十月十六日倫敦見! 余承東的這一回應,也不免讓人回想起上月華為在德國發布麒麟980時的意氣風發。 8月31日,在2018德國IFA展會上,余承東發布了麒麟980。作為全球首款量產的7nm手機芯片、雙NPU加持,余承東宣布麒麟980共拿下全球六項第一。 據了解,麒麟980全球首次商用領先的TSMC 7nm制造工藝,集成69億個晶體管,基于CPU、GPU、NPU、ISP、DDR設計了全系統融合優化的異構架構,首次搭載雙核NPU;其CPU,全球實現基于ARM Cortex-A76 CPU架構進行商業開發;在GPU上,980成為首款搭載最新的Mali-G76 GPU架構的移動端芯片,和970相比,性能提升46%;在攝影上,內存支持全球最快的LPDDR4X顆粒,主頻最高可達2133MHz;通信方面率先支持LTE Cat.21,峰值下載速率1.4Gbps。 相對本屆蘋果發布會并無太大想象力而言,華為搶先發布AI芯片確實先聲奪人。雖則不能說麒麟980在性能上可以打敗蘋果A12,但至少在國人心中就先預設了一個“高標準”。而今年華為也正式宣布全球銷量超過了蘋果,僅次于三星。 不過華為也別太驕傲,本月就傳出麒麟970有跑分測試造假的行為,而橫向來看,華為的麒麟980性能上也并不能達到“無敵”。 尤其以華為芯片的短板GPU來說,980本次搭載的是ARM的最新芯片Mali G76。但Mali G76雖在性能、微架構效率、機器學習推理性能上都有較大提升。但其在功耗上,仍無法打敗高通驍龍。從這點上來說,麒麟980“吊打”高通也是不現實的。 不過與蘋果的芯片相比,兩者均采用7nm工藝,集成69億個晶體管,一個是8核心全新神經網絡引擎Neural Engine,一個8核、雙核NPU,且都主打攝像、游戲等方面的性能提升,兩者還是可以拼一拼的。 總體來說,蘋果的體驗、設計以及整體的產品生態,都是華為目前在智能消費領域還無法比擬的。但從核心的芯片研發來看,華為兩次搶在蘋果之前發布自己的AI芯片,在中國市場賺得了喝彩,反倒讓人們覺得緊隨其后的蘋果失去了先機。 蘋果、華為互相纏斗,AI手機芯片蓄勢待發另外,蘋果和華為在手機AI芯片領域“龍爭虎斗”,那整體的格局又是怎樣呢? 從AI芯片亮相的時間來看,2017年9月,華為搶在蘋果之前率先發布了全球首款移動端AI芯片麒麟970,集成了“寒武紀”的NPU,并將其運用于Mate10。隨后,蘋果在2017年9月發布iPhone X,及其專用神經網絡處理芯片A11“Bionic神經引擎”。 在華為和蘋果之后,高通于12月發布驍龍845,采用10nm工藝,但其并沒有針對AI的獨立運算單元,依舊是傳統的CPU/GPU以及DSP/ISP等特定場景處理器兼職處理AI。 三星也感知到了AI芯片的浪潮,在今年1月發布了Exynos 9810,3月又低調上線了Exynos 9610,不過其由一個DSP數字信號處理器硬件和一個神經網絡引擎軟件組成,也算是“軟AI”。 而為目前世界超過95%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提供IP的ARM,則在今年2月,發布了兩款針對移動終端的AI芯片架構,其中機器學習處理器主要針對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 3月,聯發科也推出旗下中高端手機芯片Helio P60,12nm工藝,對標驍龍660,采用NeuroPilot AI技術,協調CPU、GPU和APU之間的運作。 7月,華為又發布了麒麟710;8月,發布麒麟980,率先采用7nm工藝,雙核NPU。再到9月,則是剛剛說過的蘋果A12 芯片的亮相。
因而,從去年華為搶先發布全球第一款手機AI芯片麒麟970,到蘋果發布A11芯片;再到今年,華為發布麒麟980,蘋果發布A12,可以說華為、蘋果這兩家創新企業先收割了AI手機芯片關注者的大部分目光。而高通等目前還在采用“軟件先行”的AI戰略,用算法來協調芯片間運作、兼職處理AI。 高通、ARM等傳統手機芯片廠商在CPU、GPU等通用芯片的研發能力自然是不容小覷,但在這些創新企業的追趕下,依然要加快專屬AI芯片研發的步伐。不然華為、蘋果來勢兇猛,如若不慎,傳統芯片巨頭很可能會把這片市場讓給新的搶食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