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的風口在新醫改之后。從2013年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里首次提出“大力發展第三方服務”、“醫學影像中心”,到2015年為推進分級診療制度而探索設置獨立的區域醫學影像檢查機構,國內第三方醫學影像中心也迎來自己的黃金時代。 一脈陽光不是醫學影像領域跑得最早的,但可以說是備受市場關注之一。成立于2014年的一脈陽光,正好踩在政策的節點上而高歌猛進。2016年底,一脈陽光獲高盛集團、浩悅資本、高科新浚的A輪融資;到2018年初,一脈陽光再次對外宣布完成了百度資本領投的4億元B輪融資。 官方資料介紹,一脈陽光如今已在全國布局了50余家醫學影像中心。領跑機構連鎖化、集團化發展的背后,一脈陽光的運營邏輯是什么?對于當前的獨立影像中心市場,又遇到哪些瓶頸?為此,大健康專訪了一脈陽光副總裁周小炎。 影像中心與醫院的競爭合作之辯 2018年7月27日,作為一脈陽光第一家真正意義上單獨設置的非依托型醫學影像中心,遼寧一脈陽光醫學影像中心在沈陽落地,為東北三省以及國內其他地區有需求的患者提供醫學影像診斷服務。 當前,國內影像中心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獨立影像中心,另一類是托管醫院的影像中心。但不論哪種模式,作為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第三方影像中心“外來者”的身份總免不了讓一些醫院、醫生產生抗拒。 “你可以說,我們和醫院存在競爭關系,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影像中心‘搶走’了原本屬于醫院的客源。但從深層次去看,我覺得這兩者是合作大于競爭的。”周小炎接受大健康采訪時說道。 國金證券的報告顯示,目前國內影像市場規模在2000億元左右。隨著人口增長和消費水平的提高,這一市場仍有不小的上升空間。周小炎認為,醫學影像是剛需,目前來看遠沒有達到天花板,更談不上第三方影像中心的入局導致醫院創收大幅下滑的情況。 “未來,第三方影像中心有兩個發展方向。省一級的第三方影像中心核心定位在高端醫療,提供緊迫性、VIP等特殊服務。”周小炎表示,這類影像中心可以為沒有相應配置的機構提供醫學影像檢驗服務,整體上看,它與醫院的關系是一種補位。“而基層的第三方影像中心,主要是解決消費者的日常需求,提升基層醫療的質量。這個層面來看,第三方影像中心更是一種補強與合作。”周小炎對比說。 除此之外,關于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的管理規范還提出,第三方影像中心的選址必須覆蓋在具備急診救治能力的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的5公里范圍內。此外,影像中心還需要和醫院建立救治急危重病患的綠色轉診通道。這種合作關系也直接作為機構設置的硬性要求而得到強化。 以互聯網思維來做醫學影像 動脈網蛋殼研究院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醫學影像數據的年增長率約為30%,而放射科醫師數量的年增長率約為4.1%,相較而言,放射科醫師的數量增長遠不及影像數據的增長。 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影像中心的配置邏輯卻從設備出發。例如,試行的基本標準中規定,“每臺DR至少有1名執業醫師、每臺CT至少有2名執業醫師、每臺MRI至少有2名執業醫師”。“人員一直是醫學影像行業的難題。”周小炎認為,現行規范在這一點上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人員跟著設備走,這種思維是不合適的。”周小炎指出,“實際上,醫學影像更適合用互聯網的思維來做,把人固定在設備上反倒限制了行業的發展。” 周小炎所指的互聯網思維,本質上是通過互聯網等在線傳輸技術,將醫學影像儲存在云端,供醫生調取閱片。“理順這層關系,就可以實現人員共享。”周小炎說,一個醫生服務好幾個醫療機構,這樣的模式在美國早有先例。一家連鎖的醫學影像中心,旗下十多家連鎖機構配置的醫生可能只有15個,而每個影像中心通常僅需要1個醫生坐班。因為診斷工作是按系統劃分醫生專業,坐班醫生日常診斷的是所有連鎖影像中心的亞專業的全部病例,精細分工將直接提升診斷質量,專業特長更為突出,和臨床學科的互動和結合也將更加緊密。 這一點與國內多點執業的效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周小炎表示,國內醫療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在于醫療資源的不均衡,而多點執業的政策落地能夠促進基層醫療的發展。例如《廣東省衛生計生委關于多機構執業醫師與醫療機構管理相關問題的批復》中指出,醫師多機構執業時,如果其他執業機構和主要執業機構的法定代表人為同一人,且兩所醫療機構的行政、人事、財務實行統一管理,該醫師就可以算作這兩所機構的“人員”。 不過,在周小炎看來,當前關于多點執業的政策還有推進的空間。“我們期待的是,關于醫師在連鎖醫療機構的執業的政策不僅能在廣東實施,更能在全國范圍進行復制和推廣,而最多在兩所醫療機構同時執業的數量限制也希望能夠有所突破。”周小炎說,在未來,針對影像專業的互聯網屬性,應該采取更加靈活和務實的辦法,例如降低影像中心第一執業人員數量的剛性要求,讓更加優質的多點執業醫師進行有效補充,這將會更快的促進行業的發展速度。 “1+2模式”能給行業帶來哪些變量? 在一脈陽光的布局中,醫學影像中心只是一個基礎。這個基礎之上,還有兩個發力點:影像云服務平臺和醫學影像學院,前者是鏈接,后者提供專業導入。這樣的布局被一脈陽光稱為“1+2模式”。 隨著政策的逐步放開,未來醫學影像中心市場勢必出現更多的參與者。其中,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設置審批與職業登記“兩證合一”,就是一個風向標。流程的簡化,資本的介入,使得醫學影像中心的核心競爭力從基建轉向運營服務。 而說到服務,就不得不提及醫學影像中心,尤其是區域性的醫學影像中心所賴以互聯互通的云平臺。此前,有媒體報道稱一脈陽光自主研發的“一脈云”醫學影像云平臺,能夠實現遠程會診、多學科會診等功能。但周小炎卻向大健康坦言,從技術上說,互聯網實現遠程會診功能不是一個難題,國內也有不少公司在這個領域深耕多年。 “你能做的,實際上別人差不多也都能做。”周小炎說,如果要論差異性,“一脈云”基于影像引導的多臨床學科會診(iMDT)是其中之一。iMDT是一種“更輕”的“影像+臨床”的學科會診,旨在更短的時間解決需要結合臨床確認的基層疑難病例,并能提供下一步的診斷和治療方案。此外,在“一脈云”的背后,一脈陽光還建立起“醫學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會以分工協作機制,對檢查、診斷進行把控和規范。 “務實”是周小炎在談及“1+2模式”時掛在嘴邊的詞匯。這一點不僅適用于做平臺,也適用于做學院。國內醫療人才缺口的問題已成為行業共識,而一脈陽光想要打造的醫學影像學院,就是在這個行業難題上的一種突破嘗試。 周小炎觀察得出,當前基層醫院的影像科很難招到科班出身的本科生。絕大多數基層醫院影像專業的從業人員的第一學歷相對較低,且后續的培訓和能力提升還缺乏相應的通道。 “醫學影像學院并不是一脈陽光的自產自銷,我們想用產業思維去推進這個事情。”據悉,醫學影像學院實行“兩步走”的規劃。“我們已經開始了與醫學高校的合作,”周小炎表示,“影像學院馬上將進行第二批學員的招募。”而在后期,醫學影像學院的最終目標是成為獨立學院或民辦高校,為整個醫學影像行業輸送更多的專業人才。 特別策劃【非公醫療100+】系列專訪與選題報道 消費升級與社會辦醫大潮下,醫美、體檢、全科診所等角色紛紛站上醫療健康行業的舞臺,它們在公立醫療機構的另一頭唱響高歌。大健康頻道特別策劃【非公醫療100+】系列專訪與選題報道,聚焦民營醫院、診所、互聯網醫院、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和醫生集團等細分,歡迎推薦與約聊。 如果您有合適的企業推薦,請聯系大健康頻道負責人郭銘梓(微信:Lelion87423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