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完大杯的星冰樂,張大興(化名)再次查了短信和銀行賬戶,微視補貼還沒有到賬,他撓了撓頭,啪的一下把手機扣在桌子上,憤怒的臉上帶著無奈,訕訕的對創界網(ID:ChuangDaily)說:“微視4月份補貼到現在還沒到賬,我真的對他們無語了。” 他口中說的他們,其實并不是微視,而是和微視合作的MCN機構。MCN類似于網紅和視頻博主的公會和經紀公司,原本是視頻達人和平臺、廣告主之間的紐帶和橋梁,而現在卻在毀掉整個行業。 正在瘋長的視頻MCN 從2017是中國網紅和短視頻的大年,由于短視頻項目越來越火,相關的MCN發展也越來越迅猛。根據易觀剛公布的《2017年中國短視頻MCN行業發展白皮書》數據,2017年短視頻MCN呈400%的速度增長。 像國內每一個熱門領域一樣,MCN行業也吸引了各種各樣的機構和創業者,根據白皮書披露,在2019年,短視頻MCN有望發展至6800家,其中包括視頻創業者,經紀人公司,廣告公司,視頻平臺等,投資人也來摻和。。一時間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整個行業魚龍混雜。經過早期的野蠻生長之后,整個行業正在洗牌。 今年4月,為了狙擊抖音短視頻的高速擴張,騰訊微視推出大規模的補貼政策。根據《微視短視頻項目說明書》,微視補貼金額為30億(后來官方否認這個數字,但未公布具體多少),補貼時間為4-8月。補貼標準都是一條視頻S級3000元、A級1000元、B級300元。補貼款每月進行一次對賬,對賬完成后5個工作日內收到補貼款!具體金額后續又有所調整。 微視主要簽署的對象就是MCN, 這條消息幾乎同時點燃了大大小小的視頻MCN機構的熱情,很多原本做廣告,做電商等業務的公司,為了補貼業轉型做MCN。他們利用資源和信息不對稱的優勢,賺取差價,在微視補貼中,一些機構給網紅的補貼原本3000的S級內容,只給到600-800元一條。根據上半年騰訊內容開放平臺公告中提到,已有超100個短視頻原創內容創作機構與其取得聯系及合作。 這原本對行業和從業者來說,都是一個多贏的局面,但很快很多網紅反饋沒有收到錢,或者拿到手的與承諾嚴重不符。引爆微視討薪這顆地雷的事一家天匯星娛的公司,這家公司是騰訊的資深合作方,但是在微信剛推補貼政策時,他們推出了遠比微視官方更激進的補貼政策。微視S級內容是3000,天匯給到3500,最高甚至開出過10萬一條的天價。 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就是為了快速吸引網紅達人加入參與,排擠競品,反正后臺是在MCN手上,考核標準是在自己手上,最后啥級別,多少錢,都是他們說了算。 MCN的害群之馬 一位匿名的與微視合作的MCN創始人對創界網(ID:ChuangDaily)說,由于一部分不專業不負責任的MCN 的加入,導致了整個環境急劇的惡化。這些不負責不專業的機構,為了達到炒作和傳播的目的,盲目抬價,導致其他MCN機構無法簽約更多的網紅藝人,但是這些已經和他們簽約的網紅藝人,根本得不到之前承諾的利益,但又被合同條款鎖定,沒有辦法抽身離開。 最后導致包括MCN、網紅達人等每個環節都受損,整個行業陷入惡性競爭,最后無法兌現,引發集體的情緒反彈甚至輿論危機,最后連微視平臺也被拖下水。真正是害人害己又害行業。從這點來說,微視原本是一番好意的補貼,結果搞得毀譽參半,得不償失。 國內的MCN,目前更多像是廣告代理或拉人頭的公司。很多公司稱自己是MCN,他們沒有服務,沒有某一個領域的特殊的標簽,因為競爭特別激烈,沒有被簽到的人,馬上紅的那個人絕對迅速就會被一家簽掉,它更像是一個廣告代理公司或者網紅的集合公司。 “他們其實就是短視頻界的羊毛黨,唯一的目的就是為了薅更多平臺補貼,他們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品牌,更不會在乎網紅的生死。微視等平臺經營好壞也和他們無關。”文章開頭提到的張大興,原本是受微視補貼的吸引,推了其他機會,簽了一家MCN,結果錢沒賺到,也失去了原本更好的發展機會。“我現在房租都是借的。”張大興離開時說的這句話,也許說明了大多數被偽MCN坑害的網紅的現狀。 行業發展離不開優質MCN 其實,在短視頻行業發展過程中,MCN是一個重要的角色。對于平臺來說,通過MCN ,批量的獲得優質的內容和生產者;對于創作者來說,他們更加聚焦內容創造。通過MCN支持更好獲得商業變現和平臺資源支持,這是有利于平臺,MCN機構,創作者三者良性發展。 在短視頻早期,憑借著對于行業發展形勢的把握,內容的創意等多個方面的因素,誕生了一些IP的頭部內容,比如PAPI醬、辦公室小野等。在IP化形成以后,為了擴大自身影響力,內容豐富性,品牌的抗風險能力,商業化的更大變現,。圍繞已有的大IP,會孵化更多相關的子品牌和短視頻內容,形成內容的矩陣,從而達到平臺化的目的。比如PAPI醬就搭建了papitube,辦公室小野背后的洋蔥視頻就推出了辦公室小作,辦公室小武等等系列節目。 蜂群文化是國內知名的微博營銷公司,CEO莫力洋在和創界網(ID:ChuangDaily)交流時說,包括他在內,都是微博大V或者段子手出生,本身網感都比較好,對用戶和內容有充分的了解。蜂群旗下擁有“我的前任是極品”、“留幾手”等數百個多個微博KOL,依托頭部大V流量,布局電影、美食、游戲等泛娛樂短視頻IP孵化及產業鏈衍生開發。已經發展成國內知名的短視頻MCN機構。 在此之外,由于內容市場和短視頻的火熱,與這個行業其他相關市場機構和公司,他們利用原來的資源和積累,有可能是網絡營銷,技術支持,網紅經濟等形態,進一步的拓展了商業模式,升級為MCN機構。 專業的MCN,包括網紅的篩選,孵化,內容的開發,自我內容平臺技術性支持、持續性的創意,用戶的管理,平臺資源對接,活動運營,商業化變現和合作,子IP的開發等等系列的鏈條和繁雜的工作,而非專業的人士很難系統性的協調到位。MCN道路上處處是大坑。 即使是成功的MCN,持續性推出網紅也存在著不可復制性,內容最大的瓶頸在于非標準化。短視頻IP爆火的確存在大量不確定不穩定因素,MCN的模式正是為了將這些不穩因素形成方法論,能更有規劃地把控。,孵化現象級別紅人這事本來就是概率事件,無論個人還是機構都有機會成功,而MCN機構只是能讓這機率變得更高。 不同的內容,所適應發展的平臺也有所不同。帶貨網紅適合淘寶;圖文營銷號適合微博……2017年最成功MCN網紅辦公室小野,火了之后,洋蔥視頻推了辦公室小野,辦公室小作,數據一般。直到推出七舅腦爺等子品牌,才開始再次走紅。 暴走大事件CEO任劍在與創界網(ID:ChuangDaily)交流時,在他看來,MCN一開始它存在的理由是為了節約成本,形成集成化效應,規模化經濟。創作者與平臺進行高效的溝通,在這個模型基礎之上,MCN開始做招商,因為商務管理更方便,招商之后分配給每一個底下的人。也因為有了這層商務的關系,和服務的關系綁定,所以平臺、MCM、每一個創作人有很好的平衡在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