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消費升級的浪潮,國內互聯網金融機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實力較之前有了巨大提升,作為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金融憑著自身的開放優勢,解決了傳統金融在效率、風險控制、空間地理限制等痛點。但在新機遇面前,互金行業也面臨著監管政策的深度落實所帶來的挑戰。 捷越聯合創始人王曉婷 捷越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百億級金融服務機構,憑借充足的資金空間已經在人才、風控、科技技術等各個方面處于行業前列,這些也自然使得其在合規備案方面也具備著巨大的優勢。近期捷越聯合舉辦了“無與倫比——捷越五周年媒體溝通會”,在會上捷越聯合透露了哪些最新動作?這對于互金行業的發展又有著哪些啟示作用? 嚴監管環境下:突破單一業務拓展發展空間 隨著時代的進步,有序成為了任何一個行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而合規對于金融行業來說,也是個良幣驅逐劣幣的過程,長期來看,對整個金融行業來講是一項重大利好。但同時整改也是一個細致而復雜的工作,漫長的整改工作期間,對企業的經營也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只有能夠適應當下環境的企業,才能最終取得合規帶來的紅利,捷越聯合在應對合規方面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首先捷越推出了集團化戰略的發展。據捷越聯合創始人王曉婷表示,隨著行業監管的日趨嚴格,單純依靠網貸單一業務,企業的發展空間受限。而集團化有利于增強合力,形成互相配合的趨勢。而目前捷越已經完成人才、資源的積累,為集團化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如今,捷越已經形成了集網貸、股權投資、保險經紀、房貸中介平臺、資產清收、電銷、技術輸出七大業務板塊于一體的集團化架構。可以看出,捷越在橫向拓展方面的持續發力,更容易實現多業務模塊一體化發展,形成集團化戰略布局,從而使企業向規模化、規范化、專業化方向邁進。 除此之外,當資本市場一片繁榮時,高杠桿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但當資本市場不景氣時,杠桿效應的負作用便開始顯現,風險被迅速放大。對于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 降杠桿也就成為了今年宏觀經濟的主旋律之一,除合規整改外,捷越也順勢而為,在降低杠桿的層面深入布局,日前,捷越及向前金服雙雙完成增資操作,捷越和向前金服的實繳注冊資本均由1億元增至5億元,這也是捷越不斷向監管靠攏的具體表現。 而且,捷越通過逐漸去杠桿化、去風險化,旗下的網貸平臺有了進一步深化整改,成功的推進了合規進程,對于早日通過驗收,拿到合規身份有著很大的幫助。這也有利于捷越尋找更廣闊的藍海,并且在得到穩健成長的同時,更為投資人樹立了信心。 如今,已進入互聯網金融的下半場,在監管日益嚴格的大背景下,捷越通過集團化戰略和去杠桿化的差異化發展,在金融服務方面逐漸形成了特色優勢。對于未來的發展,捷越表示,將繼續嚴格遵循監管要求,堅持小額分散原則,逐步降低獲客成本、增強流動性管理,通過標準化經營向管理要效率。 “聽風者”2.0上線:跟蹤型風控平臺數據全覆蓋 在監管趨嚴的當下,金融行業的靈魂——風控,將會在這一階段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風控的核心在于需要核實借款的真實性和借款人的還款能力,這非常考驗國內互金平臺的風控能力。 而在此方面,不得不說捷越已經在行業中遙遙領先,據捷越聯合首席風控官金可冶透露,捷越大數據風控智能平臺“聽風者”2.0版本已于近期上線。相對于傳統的風控決策,“聽風者”2.0能夠有效的解決過度強調貸前審核、數據維度不夠豐富和人工審核效率低下的三個痛點。 具體來看,捷越的“聽風者2.0”有著全方位的跟蹤型風控,區別于以往風控只關注貸前,“聽風者”適用于貸前、貸中、貸后各個環節的風險控制,能夠實現智能跟蹤預警,有效地控制逾期和壞賬。據數據顯示,在“聽風者”上線后客戶逾期情況大為改觀,占比下降了近四成。 另外,“聽風者”還擁有著數據全覆蓋的優勢,盡管行業內擁有著眾多頭數據供應商,但受制于數據的碎片化,無法覆蓋所有人,而“聽風者”開辟了行業的先河,做到了數據的全覆蓋。并且通過數據整合、算法模型、決策引擎于一體,對客戶做一個相對完整和精準的畫像。再結合多種甄別維度,合理地設計累計同業查詢風險線,從源頭上有效的規避了“暗雷”和多頭共債的隱患。 通過“聽風者”優異的表現不難看出,捷越在風控方面的把控可謂獨樹一幟,從而以最小的成本收獲最大的安全保障。這不僅有利于保護企業資產的安全和完整,也極大地提升了終端客戶的服務體驗,保障了投資人的資金安全,讓金融變得更加便利、簡單。 在未來,捷越聯合將通過不斷優化升級“聽風者”來持續為長尾用戶提供千人千面的最優最具效率的金融信息服務,助力普惠金融發展。而在這個優勝劣汰的大格局下,捷越也逐漸承擔起了行業標桿的作用,其責任也十分重大。 推進互金科技建設:四大數據化+AI平臺實現更好地“傾聽” 隨著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金融產業生態發生深刻變革,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金融服務模式創新層出不窮。而捷越不僅在風控與合規方面為行業指明了方向,更是憑借著私有云“獵戶”、四大數據化和AI化智能平臺在金融科技的層面取得了創新型的突破,從而在頭部企業的競爭中占據了有力地位。 先是以DC 3.0技術架構為依托的私有云“獵戶”,其在微服務方面的簡單化,容器動態部署方面的高效率,還有SDX方面的智能化,三方面的結合不僅能夠更好地響應客戶,滿足客戶移動化、碎片化的需求,同時也證明了捷越的行業領先性。 不難看出,捷越通過“獵戶”作為技術設計的指引,變被動應對安全監管為主動擁抱安全合規,此舉既符合金融行業安全監管要求,也保障了捷越業務安全穩定的運營。而搭建私有云計算平臺所需要的技術門檻,與公司的體量和技術實力息息相關,這也成為了捷越在行業中堅實的“壁壘”。 再來看捷越的四大數據化平臺:大數據平臺“銀河”、數據倉庫“北斗”、大數據風控平臺“聽風者”和SAAS BI “司南”這四個平臺,“銀河”大數據平臺、數據倉庫“北斗”和SAAS BI“司南”所具備的海量數據的存儲、查詢和實時處理分析能力,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在數據運行效率和精細化運營能力都有著全面提升。 捷越通過這四大數據化平臺技術的創新應用,為客戶提供了更加安全、極致的個性化服務體驗,可以說在金融服務領域邁出了里程碑的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捷越作為業內較早構建和應用智能引擎的企業,不僅在數據化方面深度布局,在AI化建設方面也在持續發力。“天眼”是捷越推出的AI智能引擎,融合了數據、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等維度,在反欺詐、貸后監測、失聯修復、智能營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也為識別欺詐風險提供了助力。 筆者認為,類似捷越這樣的大舉技術創新雖然投入巨大,但這樣的壁壘往往也很難被超越。這就像京東的電商,倉儲物流雖然前期投入大,但是一旦建立好就將對未來企業發展帶來巨大的紅利,在未來這將是捷越引以為傲的企業“護城河”。 最后,從未來發展趨勢看,捷越成功的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與金融業務緊密融合,并以技術為核心驅動力形成了一體化建設,從自身的角度來說,為拓展藍海市場贏得了先機,從行業來看,更是推動了金融科技發展進入新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