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債務危機一直被放大成壓倒萬達的最后一根稻草。不過,開年不足四十天,除了萬達集團甩出的那份硬邦邦的成績單外,王健林也沒讓任何一位看笑話的旁觀者得逞! 萬達商業通過引入騰訊、蘇寧、京東、融創,解除了萬達商業H股退市的債務問題,萬達電影通過股權轉讓引入阿里、文投控股,僅這兩項動作,王健林便拿到約420億的現金籌碼。 不過,和出售國內項目、海外項目一樣,萬達的每一次資產處置動作都被一些媒體扣上“賣賣賣”的帽子;而言下之意是,萬達不行了,只能靠賣資產度日。 魯迅在雜文集《而已集.小雜感》中說,“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我們不能約束任何人的想象力,但任何想象的成立都應該遵循最基本的經濟邏輯。 萬達商業引入四大戰投,解決H股退市債務問題,到底是誰在賣呢?退市要約生效之前,萬達商業那14%的回購股份,隸屬于參與回購的債權人,而并非萬達所有。要約生效后,債權人退出,四大戰投接手。 交易過程中,萬達既不是買方,也不是賣方。“賣賣賣”之說,豈不滑稽? 再看萬達電影引入阿里、文投控股。上市公司股權流轉,再正常不過。萬達投資出售的是非限售流通股,換句話說,這些已解禁股份撒到二級市場交易,完全無可厚非。通過大宗交易,引入有實力的股東方,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就是一般意義的操作手法。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如果上市公司股權完全沒有流通性,那么這家上市公司存在的意義何在?自買自賣,自娛自樂么?把正常的股權流轉也解讀為“賣賣賣”,豈不荒謬? 買買買、賣賣賣,市場經濟的每個環節不都是如此這般么?價值洼地時買入商品,市值上漲時賣掉,獲取溢價,這不是及其普遍的商業行為么。 就拿普通的上班族而言,上班獲取工資,這就是最基本的出賣勞動力行為,歸屬于“賣賣賣”的性質。買房、買車等衣食住行產生的消費,歸屬于“買買買”的性質。每個人都在進行著買賣的交易,而面對每個商人的大宗商業交易行為,都會招來諸多非議。豈不可笑? 宏觀經濟層面,最近幾年,國家一直在鼓勵降負債、降杠桿、防控金融風險,鼓勵金融脫虛就實。在不借助貸款和杠桿的情況下,王健林通過盤整自有資產化解債務,并引入大量有實力的合作伙伴進入萬達廣場實體消費場景,拉動線下消費的大繁榮,難道不是降杠桿、脫虛就實么? 自詡站在道德山頂的清道夫們,請摘下你們的近視鏡,看看市場經濟洪流中的中國,看看這些各領風騷的企業。 不買不賣,也是一個世界,請您帶領大家重回計劃經濟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