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視臺成立于1979年5月16日年,旗下擁有11個分類頻道,其中北京衛視等四個頻道為全國上星頻道。梁爽女士在北京電視臺自2003年起專業服務于新聞頻道后期制作工作。專注于電視節目包裝及后期制作、前期特效拍攝等方面的研究和生產。在行業內也是做出了非常不錯的成績。我們今天就請到了這位幕后電視工作者,梁爽女士。請梁爽女士先介紹下自己。 我叫梁爽,目前任職于北京電視臺,主要從事電視后期制作及技術管理。在擔任后期制作及技術管理職務期間,我突破了許多大型新聞活動視制作壁壘,在大型節目中嘗試創新并設計了很多技術表現方式:如在2014年《建國65周年大型直播》中我首創了國內后期虛擬植入制作效果,相比較以往的節目,打破了以往新聞節目在數據表達方面的單一枯燥的呈現,將后期虛擬植入制作效果融入到節目中,這個技術大大節省了前期成本,讓新聞數據類傳播變得生動、親民。在新聞數據類型呈現方面,大部分國內常態示意是以大數據制作為主,觀眾觀影也習以為常,但是經過多年的前后期制作經驗積累,我嘗試在新聞數據類展現時,使用前期拍攝主持人表演,后期數據對位的合成方式,這樣的畫面呈現雖成本較高,但通過主持人的豐富表現,讓觀眾們更加詳盡的了解數據,提升新聞性節目觀賞性起到很大作用。在我首次使用該技術之后的幾年后,央視和部分地方媒體才在一些大型新聞類型策劃播報中使用該技術呈現數據。世界范圍較多使用真虛擬植入技術,該設備成本較高,對主持人現場控制能力也有較高要求。在當時,國內具備專業現場控制能力的主持人較少。該次直播創下了北京電視臺有史以來最大直播規模,也創下了新的收視紀錄:節目、技術等部門千余名工作人員參與此次直播報道,其中,直播車、衛星車、高清轉播車等約30部車輛駐守直播現場,3G、4G設備等近40套新技術設備和70多部對講機投入使用,創下了北京電視臺有史以來最大直播規模;從收視率上:以日常新聞舉例:日常新聞的收視率大約在0.1%~0.5%,但該次大型直播達到了2%左右的全國收視記錄,單單在北京地區,收視人數達到了18.7萬人。這在新聞節目中也是較為罕見的。 在2015年《通向2022—申冬奧大型直播》中我首次設計了冰上特效拍攝,使用了航拍、綠幕、高速攝影等,增加了視頻的沖擊力,因為冰上使用航拍小飛機,對冰面的損傷較大,一般拍攝幾次就要補充冰面平整度,冰面的航拍角度是此次拍攝的特殊設計,宣傳片多個鏡頭使用了航拍,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拍攝角度。綠幕部分在冰面的特殊假設在國外較為通用,國內很少,幾乎沒有。惡劣環境下使用特效技術摳像模拍,是這幾年才大量使用的,在當時,均屬于比較大膽特殊的實驗性拍攝。并積累了大量冰上拍攝經驗,為此次宣傳營造很好的視覺效果。據統計,該次直播收視率達到了2.19%,且單北京地區就有近400萬觀眾收看了直播節目,視頻網站點擊量超過6000萬次; 我還參與設計2015年節目《9.3永遠的豐碑—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在節目直播中使用了虛擬植入技術,該技術是將虛擬場景植入到現場。該技術的使用能使整場直播增添很多氣氛渲染,這個技術的使用在國外較為普遍。然而在中國,由于所有重、特大新聞活動在特定時段的收視率都是非常高的,但因其技術風險性較大,故在中國電視直播中,尤其是省級衛視電視直播中該技術使用極少。此次重量級的電視直播中大量使用該技術也是一個突破。在此次直播大量運用了虛擬植入技術,從體量上看此次直播的虛擬成分超過了以往歷次BTV大直播。在錄播部分,為了展現此次閱兵最大的亮點—受閱武器,直播團隊與我負責的技術團隊密切配合,先后制作了99A主戰坦克、殲-15(飛鯊)戰機、紅旗-9防空導彈等22個虛擬場景,為保證視覺效果直播團隊將錄制地點安排在大劇院,從燈光效果,機位設計、三維效果上確保最佳。在節目播出后,不僅觀眾好評如潮,還開創了北京電視臺歷史上多個第一,即第一次全臺12個頻道同步直播;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和閱兵訓練基地設立十幾個直播點;第一次全媒體互動使全臺微博矩陣覆蓋1.5億人次,閱讀量接近3000萬次,開創了北京電視臺新媒體發展的歷史記錄,并且該直播獲得2016年度金帆獎演播室圖形設計類三等獎。 參與2015年“對話一把手”七個委辦局一把手拍攝、制作任務:重點策劃政府人員形象展示。我們通過定制化拍攝服務,將“一把手”在各領域的管理方式分類,確定個人氣質,并為每一位一把手創意制作了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全媒體宣傳片,最后再來設計鏡頭,體現不同的服務內涵。12位委辦局“一把手”走進北京電視臺的攝影棚完成了拍攝、錄制工作,這在全國的政府形象傳播中屬于首創。這也是首都媒體的首次政府一把手形象的完美“官宣”,此宣傳片在市兩會現場得到一致好評。據不完全統計,宣傳片的播出次數超過12000次,并在2016年成為首個播出超過10000次的宣傳片。平均每期累計收視率達到6.32%。 參與2017年《還看今朝?北京篇》——首次嘗試24小時拍攝手法設計任務宣傳片。通過連續長時間的拍攝來展現一個地方的一天,這種拍攝理念多用于影視作品,在電視呈現上較少。,這不僅對于被拍攝者有要求,對于節目的制作組包括導演、攝像都有極高的要求;在對于如何能夠展現北京的24小時上,我特別策劃尋找了12位不同年齡、不同屬性、代表不同領域的人物,經過制作部新聞制作科專業的導演、攝像,經歷三天不分晝夜的跟蹤拍攝,將北京的人文風情淋漓盡致的展現在觀眾面前,讓大家感受到北京濃郁的人文情懷,真正再現了現代版京味“清明上河圖”的神韻。節目在播出的同時,還由多個新媒體進行同步圖文推送,多個圖文推送獲得10萬以上的閱讀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