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鶴壁市山城區面對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始終堅持脫貧攻堅不松勁,創新工作機制,精準靶向出擊,找準轉移就業、產業發展和精準幫扶三個著力點,落實“三項優先”務實舉措,鞏固脫貧成效,推動高質量發展,打好脫貧攻堅收官之戰。 一、以“就業優先”破解難點,開辟貧困群眾就業路徑 一是優先安排就業。出臺《關于疫情期間加強貧困勞動力就業幫扶工作方案》,各行政村建立以1名縣級領導牽頭的 “聯企聯村聯戶”的“1+3”幫扶工作機制,指導各復產企業在原有基礎上增設2%的貧困勞動力就業工作崗位,并全程指導貧困戶就業。同時區級籌措專項資金落實獎補措施,對限期內復產并帶動貧困勞動力的企業予以資金支持。目前復產5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40個市區重點項目,帶動就業1100余人,實現了穩崗擴就業多措并舉。二是優先支持創業。全面篩選有創業意愿的貧困群眾,摸清創業方向和定位,針對疫情期間在家勞動力,開通全市首個“線上創業培訓”班。同時加強資金支持,采取“簡化辦事程序、優化審批流程”措施,最大限度發揮資金效應,今年以來,新增辦理小額信貸50萬元,發放一次性創業補貼35萬元、金融扶貧企業貸款500余萬元,形成創新創業的“蝴蝶效應”。三是優先務工輸送。堅持“內化”與“外輸”相結合,以貧困勞動力多的村為重點,積極搭建村、企對接橋梁,采取“點對點、門對門”直達專車方式,輸送2批次600余人至區域外就業,區直部門為貧困勞動力統一開具相關證明,免費發放防疫物資,有效解決疫情防控期間勞動力外出務工難與企業用工難題。 二、以“產業優先”破解痛點,打造持續增收硬核支撐 一是項目建設不停歇。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時對扶貧項目進行適當微調,對投資200萬元以下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采購人能夠自行建設的不再進行招標。同時區級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只增不降,今年占比中央和省級資金投入的65%,其中產業扶貧資金占比總投入額的62%。二是產業發展不止步。堅持“種養”結合抓實主導產業,實施“一免兩降一補充”政策,減少疫情沖擊。大力扶持食用菌扶貧種植產業發展,堅持“政府投入資金、群眾認領菌棚、企業指導銷售”的模式,對未脫貧的貧困戶提供免費的食用菌大棚,對具有一定經濟能力的脫貧戶將“認領”菌棚費用降低50%,對“入股分紅”方式參與的降低入股資金30%,同時延長食用菌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預計戶均年收益增加近400元。大力發展 “優質青年雞”養殖項目,以“龍頭企業+小微企業+貧困戶”捆綁聯合27家單位(戶),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區農業、畜牧等部門在疫情期間統籌資金,作為發展保障的有力補充,降低市場風險,增加經濟效益,實現“1+1”>2的聚合效應。三是產品銷售不中斷。對扶貧基地和貧困群眾的農產品,采取開通運輸“綠色通道”、商超對接“洽談會”、村(社區)“菜籃子”等“3+”保障模式,政府全程跟蹤參與,通過集中采購、分散促銷等方式先后幫扶扶貧基地和貧困群眾銷售各類蔬菜和水果等產品4萬余公斤,確保疫情情況下貧困戶持續增收。 三、以“保障優先”破解堵點,鞏固成效嚴防返貧風險 一是提升機制保障。2020年,出臺《山城區解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問題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殘疾人保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作為“一站式”醫療結算和加強貧困殘疾人保障的有力補充,對因病導致重大困難和非重度殘疾特困家庭,區財政拿出300萬元專項資金實施困難救助,鞏固現有脫貧成效,防止返貧現象發生。同時,建立“貧困戶脫貧后幫扶任務清單”,明確聯村縣級領導、村級責任組長和駐村第一書記等各級責任人員27項具體任務,重點圍繞產業發展、常態幫扶、政策落實等方面落實工作,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二是推動問題清零。疫情期間,全區脫貧攻堅穩步推進,以脫貧攻堅“回頭看”為契機,對歷年中央和省市反饋問題全面梳理,建立重點整改問題和全面整改問題“2本清單”,以此作為提高脫貧成效的有力舉措,組織區、鎮、村三級對照整改,扶貧熱線電話和視頻網絡聯系各貧困戶,實現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共性問題統籌解決,整改到位政策保障、資金需求和防疫物資缺乏等3大類困難和問題,切實提高了群眾滿意度。三是強化精準舉措。對未脫貧戶建立“目標對比”臺賬,詳細列出現時家庭收入、勞力狀況和政策保障等情況,尤其是摸清47.2%的無勞動能力未脫貧人員實際情況,通過與全省脫貧要求和標準進行比對,與其他已脫貧戶的現狀比較,找準癥結和差距所在,采取加大政策保障、增加產業覆蓋、優化安排務工等舉措,加大精準幫扶力度,提高家庭經濟收益,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