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豆醫生介紹渝北區精神衛生中心印制的小卡片 在渝北區的集中隔離酒店里,設有一間專門的“心理醫生辦公室”。渝北區中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鄧小豆每天的工作,就是通過視頻、電話及微信,為集中隔離的密切接觸者提供心理疏導。用鄧小豆的話來說,“相比于藥物,他們更需要‘心’的力量。” 隔離人員心情放松了 2月20日上午,坐在酒店的房間里,李女士(化名)拿著手機用微信和丈夫聊天。還有兩天,她就要結束14天的觀察期了。現在的李女士已經適應了這里的生活,但2月8日剛到集中隔離點,卻是另外一幅場景。 “失眠,吃不下飯,在房間里焦躁不安……”渝北區中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鄧小豆介紹,李女士和丈夫是渝北區居民。疫情期間,他們從外地乘飛機返回重慶。后經確認,和他們同乘一個航班的乘客中,有一人被確診新冠肺炎。于是,夫妻兩人作為密切接觸者,于2月8日來到渝北區集中隔離點。李女士之前就經常失眠,加上對疫情的恐懼,讓她更加惶恐不安。即使丈夫在電話和微信里天天勸說,李女士的精神狀況依舊一天天的“惡化”。 醫生巡視時發現了李女士的問題,那時她已經失眠了一段時間,吃不下飯,在酒店隔離房間里來回走動。李女士的丈夫進行了兩次核酸檢測,都顯示為陰性。李女士則進行了三次核酸檢測,更加重了她的懷疑:“為什么我要做第三次(檢測)?是不是我染病了?” 2月10日,鄧小豆醫生加了李女士的微信。“我告訴她,這種擔憂和恐慌是大多數人都會出現的,要認識和接受自己的這種情緒。”為了緩解她的憂慮,鄧小豆建議在隔離期間保持平時的作息時間,按時休息,按時吃飯,閑下來的時候多看看電視,和親人朋友聊天,分散注意力。同時,他還教李女士如何釋放緊張情緒,“比如深呼吸……”幾天下來,李女士的心情放松了許多。 對四類人群心理干預 據渝北區衛健委介紹,針對疫情引發的緊張、恐慌、焦慮等心理問題,最大限度預防和減少疫情造成的危害,渝北區堅持“1+4+7”模式開展精準心理危機干預。 “1”即成立一個緊急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領導小組,由區衛健委牽頭,區委政法委、區教委等相關單位配合,負責全區緊急心理危機干預工作。“4”即抽調47名專業工作人員,組建4個工作組,根據服務對象,成立醫務人員心理干預組、患者和疑似病例及家屬心理干預組、集中觀察(含密切接觸者)心理干預組、公眾心理干預組,對不同群體心理問題開展針對性心理疏導、干預。“7”即開展7項工作,包括心理健康業務培訓、心理測評、心理健康知識宣教、心理熱線輪值、心理疏導、心理危機干預、心理狀況調研分析等。 掃個碼就可以心理測試 鄧小豆介紹說,四個心理干預小組針對四類人群,每個小組都是由渝北區衛健委以及區中醫院相關科室負責人牽頭,任組長。對于一線醫護人員的心理干預,主要由渝北區中醫院的心理醫生實施;對于患者、疑似病例及家屬,還有集中觀察(含密切接觸者)這兩類人群的心理干預,由重慶品躍教育咨詢服務公司等第三方社會機構的心理咨詢師,還有各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和醫院心理醫生負責;各鎮街醫療機構精神科醫生和工作人員,以及醫院心理醫生,負責對公眾的心理干預。 鄧小豆拿出一張渝北區精神衛生中心印制的“小卡片”告訴記者,從2月10日起,他們就開啟了這樣的心理服務通道:“掃一下卡片上的二維碼,登錄姓名電話等資料,就可以接受心理測試,進行心理狀態評估。參與者的數據會由渝北區精神衛生中心進行匯總,心理醫生通過這些數據,對‘重點人群’進行回訪,打電話對他們開展一對一的心理干預。”在渝北區的各個社區單位,都會看到這樣的小卡片。 去年年底,渝北區就制定方案,通過試點工作探索社會心理服務模式和工作機制,目標是到2021年底,逐步建立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將心理健康服務融入社會治理體系、精神文明建設中。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譚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