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發展到今天,有好多人問我電子商務到今天對于普通創業者還有沒有機會?在我認為B2C已經機會不多,阿里、京東這些巨頭已經瓜分完了整個市場,只有一塊處女地就是B2B生鮮電商還處于萌芽階段,生鮮農產品的非標準、易腐性、易損性、變質性、季節性、地域性、周期性等迥異于工業品的特殊性,以及生產組織化程度過低、流通環節過多、供應鏈體系不足、信息化程度不高、冷鏈基礎設施較差、質量追溯體系缺失等國內流通現狀,造成生鮮農產品流通難度較大,不僅對現有流通模式造成巨大挑戰,還誘發了生鮮農產品“上線難”。 那么,生鮮農產品究竟應該采取何種流通模式才能真正打通流通路徑? 配送成本高、難保存、損耗大、價格波動大....等困擾整個行業的發展,而阿里和京東這些巨頭目前也很難突破這四大壁壘,但美國Sysco模式的成功和美菜從成立短短的兩年市值超過了20億,說明生鮮電商的春天才剛剛開始,如果沒有互聯網這個工具,也不可能會有Sysco成功和今天的美菜。還有人經常問我傳統的生鮮如何和互聯網結合,為了能更好的解答這個問題,我自己先創立了“菜東家”生鮮電商品牌,首次在國內提出:“區域性、本地化、短半徑生鮮電商模式”,兩年的時間充分證明的了這種模式是目前最容易落地的模式。 從06年大學畢業,一直從事系統架構師職業,從很多客戶的案例和數據中我感覺這個行業的春節即將來到,當初了想法就是做完整的解決方案并能夠落地,用實踐證明這一切,為證明這一切,每天早上3點起床跟著采購員去采購,回來再寫開發文檔,多年的經驗告訴我“懂技術不懂行業,做出的產品形像神不像,懂行業不懂技術做出的產品神像形不像”,而一些不懂這個行業軟件公司以低門檻讓傳統生鮮配送老板使用上了缺陷的產品,后面就是沒完沒了的修改要錢修改,而這些軟件公司傷害的不僅是這些老板的心,而是整個生鮮電商行業,如何讓傳統配送企業低門檻的用上互聯網這個工具,把這個行業做大做強? “菜東家”系統從1.0到2.0經過兩年的實踐和不斷的迭代,再從2.0到智能終端的對接, 在業內取得了認可,而后來我慢慢的意識知道,整個行業不是說一套系統就能解決的,包括政府關系的對接、供應鏈整合及內部的管理等一系列的問題,從0—100這段路才是成功的關鍵,量決定著供應鏈的優勢,而系統決定著你的效率和管理成本,只有標準化的管理才能做大做強,只有系統和業務模式的高度匹配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 菜東家首個運營中心經過兩年的發展在本地引起的轟動,一個小小的縣城短短幾個月銷售額達到132萬/月,第三月實現盈利,并列為本縣2017年重點項目,政府免費拿出18畝城區土地作為分揀大廳和農產品加工用地,并列為政府重點扶持的菜籃子工程,對整個項目的運作能力才是關鍵,如:怎么對接政府解決本地農產品滯銷,怎么通過技術手段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等政府關心的問題,所以我不得不把自己兩年的經驗寫下來供大家參考。
![]() 此書的版權已經全部給了出版社,從下月開始我會將所有的內容通過此公司微信號連載,希望能給在這個行業中打拼的同行來借鑒并提出寶貴意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