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些關于學習的諺語我們耳熟能詳,“全民閱讀”、“活到老學到老”等口號也時常縈繞耳邊,但一旦我們坐在書桌前,卻始終無法靜下心來專注學習。不知從何時起,我們越來越浮躁,越來越重視物質生活帶來的享受,而與學習、閱讀有關的精神生活卻和我們漸行漸遠。 學習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應該是一種持續的享受。把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把它與工作方式相結合,不僅與個人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也與國家民族緊緊相連,熱愛讀書、善于學習的民族必將自強于天下。 從歷史上看,提倡學習的確可以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德國曾被稱為“遲到的民族”,但18世紀中葉“閱讀革命”的展開,使得從貴族到平民都愛上了學習和閱讀,也使得德國成為了“詩人和思想家的民族”。 回顧我國的發展史,華夏兒女自古就熱愛學習、勤奮讀書,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優良傳統。我們也一直在學習中不斷成長,不斷解放思想,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在被稱為“文化熱”的上世紀80年代,新華書店曾門庭若市,全民涌現了學習熱潮,這種熱情并不僅僅是學習知識,而是一種對精神生活的渴求。 將目光放到現在,相較于高速增長的國民經濟,以及日益彰顯的大國形象,提倡國民學習卻在過去十多年間經歷了危機。沉迷于電視劇、綜藝、游戲的“低頭族”隨處可見,專注學習、深度閱讀離我們漸行漸遠。所以,提倡繼承和發揚好好學習的優良傳統在這個時代的意義更為重大。 提倡好好學習,不僅個人可以從持續、專注的學習中汲取智慧,它還能潛移默化影響著國家、民族的未來——通過提倡好好學習,尊重知識、崇尚文化、追求文明的文化氛圍越來越濃;通過提倡好好學習,積極樂觀、道德兼備、和諧的社會氛圍日漸形成;通過提倡好好學習,積極進取、勇于創新、不斷探索的中國人,將進一步夯實民族的精神基礎、文化根基,我們的民族、國家將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人生無時不學習,我們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的新征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