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寶雞是周秦文明的發祥地,“中國”二字的出現也與寶雞有密切淵源。1963年,在寶雞出土了國器“何尊”,尊內底部一篇12行共122字的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歷史事件,銘文中的“營建洛邑,宅茲中國”是“中國”兩字作為詞組首次出現。為展示青銅器文明的風采,2010年,中國青銅器博物院在寶雞市石鼓山風景區落成,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也是唯一以收藏、展示和研究青銅文化為主的專題博物院,何尊則是青銅器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由聚旺集團打造的石鼓文化城項目,就毗鄰中國青銅器博物院,傳承發揚寶雞深厚的文化傳統。
![]() 最早出現“中國”詞組文字記載的青銅器珍寶——何尊 石鼓文化城是陜西省、寶雞市雙重重點項目,由石鼓·太陽市、石鼓·陳倉老街、石鼓·城市未來三大板塊組成,讓消費者在體驗青銅、石鼓歷史文化同時,享受休閑旅居生活。項目總投資約30億元,總占地面積約345畝,毗鄰寶雞中華石鼓園與中國青銅器博物院,南望炎帝影視基地,北依渭濱濕地公園和茵香景區,以市花西府海棠和市樹白皮松為主要植被。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石鼓文化城項目對于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展開深入思索,致力于從文化底蘊及建筑形態上將這座城市的記憶再喚醒回來,讓人們重拾以往的記憶,讓街市復活原有的業態,并以古韻新風的形式,提取元素,注入新意,與現代人的理念和生活方式達成共鳴。
![]() 基于解密寶雞1941、追溯千載石鼓文化的目標,石鼓文化城在城市中央、4A級景區內重現1941年建筑藝術的寶雞城市風貌。項目以九縣三區為原型,規劃建設城市休閑文化旅游一體主題商業街。這并不是簡單的懷古、復古,而是用現代視角詮釋的時尚中國風。石鼓文化城將時針撥回到1941年,當時寶雞的工業商業城市格局及建筑藝術,在美國《生活》雜志攝影師卡爾?邁登斯的攝影作品中體現地淋漓盡致。1941年夏,卡爾?邁登斯和他的妻子到訪黃河前線,在寶雞留下大量抗戰時期的珍貴照片,人們可以從中一窺當時寶雞的風貌。由于在中華石鼓園4A級景區內復原舊時寶雞城市風貌,陳倉老街還帶動了整個寶雞地區的文化旅游業。 過去,能夠真正為寶雞常住百萬人口提供娛樂休閑的商業項目少之又少,對外地游客而言,既能夠體現寶雞悠久歷史文明,又能夠現代化地展現寶雞新風貌的特色旅游新項目也極度缺乏。如今人們漫步石鼓文化城,在石鼓山下、石鼓河畔,不僅能夠看到青銅國器“何尊”,映入眼簾的還有氣勢恢宏的“鹿鳴宴”銅雕、低沉大氣的周秦風格建筑、標志性建筑物寶雞老火車站以及老火車頭等系列貫穿寶雞古今的標識。沿著茵香河打造的濱河十景走一走,老寶雞漕運碼頭的繁榮在眼前重現,新一代年輕人可以通過這些文化符號了解寶雞的漕運文化……人們不僅能從古樸的建筑語言中追溯千載石鼓文化,從陳倉老街中感知民國時期的繁華風,還能從城市未來板塊中去體驗最時尚先鋒的生活藝術。誰能想到,這樣的一個特色之城,曾經是一片荒蕪之地,7年時間里,聚旺集團石鼓文化團隊不僅將其打造成如今的模范之態,作為寶雞夜間經濟示范點面向所有市民,也讓全國和全球的游客能在石鼓文化城享受現在、了解歷史、暢想未來。
![]() 石鼓文化城對未來的商業模式也有十分長遠的規劃,它不僅將以城市休閑文化為主題,填補區域城市休閑配套的空白;還將以文旅文化為運營趨勢,讓石鼓文化城伴隨著石鼓山、青銅器博物院一直流傳下去,成為古陳倉的一張新名片,也成為陜西乃至整個西部地區文化旅游不得不去的特色目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