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保險師的朋友圈里有個熱門問題:你現在的存款,能支撐你住院多久? 大家認真地計算著自己的存款,最慘的是夠住一天,最好的能住一個月。無論哪種回答,都呈現了一個殘酷的問題:我們的存款也許真的負擔不起看病。 我們這一代背負的責任太多,有的是家里的頂梁柱,有的是剛進入職場不久的新人,有的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小家,擔負著兩個家庭的責任,但無論是哪一個群體,都沒辦法負擔起意外來臨的損失。 就像以前的一位同事,打拼近10年,30歲準備要買房了,眼看就要在大城市站穩了腳跟,結果查出來胃癌住院了。房子的首付沒了不說,家里還賣了車子房子來救他,一家人好不容易存下的小100萬積蓄,40多天之后只剩下0.56元。 前半生拼盡一切掙錢之后,后半生用錢買命了。 我們總以為自己還年輕,卻忘記了疾病面前人人機會均等。越來越糟的生活環境,時常爆表的霧霾,這些年肺癌的發病率一直排在第一名,連呼吸都成了潛在的致病因。 除了外部環境,人們在忙碌中積累的病痛,也和健康的距離越來越遠,讓當下20幾歲的年輕人不禁感慨活著真的很艱難。 頸椎病、肩周炎以及胃潰瘍正在成為高發常見的職業病,久坐、熬夜、不按作息吃飯等為內臟器官埋下了慢性病的禍患,剛開始的癥狀并不明顯,等到爆發的時候,已經措手不及。就像24歲患骨肉瘤去世的女孩,經歷了3個月的化療后,人生永遠地按下了停止鍵。 我們總是認為20幾歲是造作的年紀,卻忘了欠下的“健康債”是要還的。 一生病,很多人會想到醫保。雖然我們每個月都繳納醫保,實際上醫保報銷最多的是普通疾病。如果是大病,醫保還真不一定能報銷下來。涵蓋范圍有限。醫保并沒有把所有的疾病都納入報銷,也不是所有的醫療費用都可以報銷。 藥品報銷有限:有一些乙類藥、丙類藥、進口藥、特效藥還有先進服務和設備是不能報銷的。通常這些藥都是大病所必須的藥品。 ▲醫保報銷示意圖 我們都知道醫保報銷是先交費后報銷,而且費用要達到一定額度。以北京某醫院為例,治療費用達到1800元,才可以報銷。還有各地醫保的報銷標準不統一,許多地區對報銷的額度有限制。 以四川某地區為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一年最多報銷28萬元,山東某地區更多一些,一年最多報50萬。 但是癌癥治療一般不低于50萬的治療,醫保的幫助還是顯得單薄了。 很多人都知道醫保能報70%-80%的費用,但很少人知道像惡性腫瘤這類大病,絕大多數的費用需要自費承擔。因為治療的手術、護理和藥物都比一般疾病貴2到3倍,很多費用是患者自己承擔。 由此來看,醫保只能緩解醫療費用的壓力,而不是救命稻草。很多人陷入了小病花錢多,大病報不了的窘境。不敢病不敢痛,在最好的年紀過著最焦慮的生活。 很多人想到了給自己配置份保險,可是市面上保險很多,該怎么選擇呢? 更多的人因為對產品不熟悉,對保險的無知,讓很多人帶著懷疑和疑問,在不斷的糾結中,錯過保險,直到最后身體出現了問題,才后悔莫及。 既然保險那么重要,那應該買怎么樣才合適呢?(本文不推薦具體保險) 找個大公司的專業保險師? 把所有險種都加進購物車? 或者問問買了保險的朋友,跟著團購一波? ···No,保險師告訴你,這些都是對保險的誤解。 要想真的買到適合自己的保險,一定要對保險有所了解,要知道每種險種的作用是什么,這樣才不會走進誤區。如果不是精通保險,當你買了一份保險,真相可能是交了一筆不菲的智商稅。每個家庭都害怕離別,我們要做的就是規避風險,否則積累了再多的財富,也依然受不住打擊。 比起錢帶給你的安全感,保險做的是為你牢牢地守住這份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