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終于要有自己的“納斯達克”了嗎? 11月5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習近平表示: 一是將增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新片區,鼓勵和支持上海在推進投資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膽創新探索,為全國積累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經驗。 二是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 三是將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 其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的消息,讓不少創投公司、投資者、媒體等都躁動起來了。小米創始人、CEO雷軍公開發聲說,科創板是大好消息,將有更多科技創新企業上市。 如今關于“科創板就是中國版納斯達克”的聲音不絕于耳,然而,這樣的類比真的符合它的定位嗎?中國的納斯達克夢可以實現嗎? 什么是科創板? 事實上,科創板的提法可以追溯到2015年。 2015年12月28日,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創新板”(全稱為“科技創新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正式開板。首批掛牌的企業共27家,其中包括科技型企業21家、創新型企業6家,行業覆蓋互聯網、生物醫藥、再生資源、3D打印等13個新興行業。 根據2015年的制度設計,科創板塊掛牌的企業將主要以尚未進入成熟期但具有成長潛力,且滿足有關規范性及科技型、創新型特征的中小企業為主。 具體包括三類:一是初創企業,沒有收入利潤,但具有成熟的技術,前景被市場所看好;二是已從研發逐步走向產業化,離戰略新興板一步之遙;三是符合國家戰略性產業,如新能源新材料等。 然而,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卻是首次被提出。 上交所官方在11月5日表示,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是提升服務科技創新企業能力,增強市場包容性,強化市場功能的一項資本市場重大改革舉措。通過發行、交易、退市、投資者適當性、證券公司資本約束等新制度以及引入中長期資金等配套措施,增量試點、循序漸進,新增資金與試點進展同步匹配,力爭在科創板實現投融資平衡、一二級市場平衡、公司的新老股東利益平衡,并促進現有市場形成良好預期。 證監會也表示,科創板旨在補齊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短板,是資本市場的增量改革,將在盈利狀況、股權結構等方面做出更為妥善的差異化安排,增強對創新企業的包容性和適應性。 至于投資者如何加入科創板,證監會負責人表示,將指導上交所針對創新企業的特點,在資產、投資經驗、風險承受能力等方面加強科創板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引導投資者理性參與,并且明確表示,“鼓勵中小投資者通過公募基金等方式參與科創板投資。” 也就是說,符合條件的投資者可以通過自己直接投資的方式,不符合條件的可以通過買公募基金等方式投資科創板。 科創板:中國版納斯達克? 對于一些新興獨角獸企業來說,想在A股上市其實有一定難度。除了股權結構等之外,A 股還要求企業近三年累計凈利潤超過3000萬。然而事實上很多企業前期都是虧損的,很難達到要求。這一規則一定程度上也讓 A 股錯失很多重量級的獨角獸,包括百度、阿里、騰訊等。 從上交所和證監會的表態來看,科創版的交易定位與創業板和新三板類似,但最主要的區別之處在于,科創板對企業營業收入、凈利潤等財務指標沒有具體要求。這也就意味著,科創板適合短期盈利艱難,且需要不斷融資,未來有可能發展為獨角獸的科技型企業。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認為,新三板現在的企業總體體量偏小,創業板大部分是運營已久、已有穩定收益的企業,而科創板主要是為創新型科技企業服務,特別是為初創或者規模很大、但是沒有達到盈利等硬性指標的企業,提供一個上市渠道。 BAT 已在美股、港股上市,TMD 中的美團也已赴港上市。隨著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滴滴和今日頭條這些新興獨角獸是否可以就此留住,也是市場關注的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科創板還將率先試點注冊制。新華社對此評論稱,“這意味著科創板將成為未來推行注冊制的試驗田,但注冊制試點并不意味著降低門檻,更不意味著大批量企業集中上市。” 針對科創板的設立,如是金融研究院(ID:RuShiYanJiu)首席研究員朱振鑫總結出了三大利好、一個分化:
自2009年創業板正式登陸深圳交易所始,對于創建中國版納斯達克的嘗試已經走過近十年歷程,然而創業板持續走勢低迷,新三板在喧鬧后逐漸沉寂,此番科創板能否真正讓中國版納斯達克的夢想照進現實,還有待時間的觀察。(本文首發,作者丨王糈,編輯丨蔡鵬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