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在全球化進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加速了文化的交融與經濟發展,還成為了推動時代前進的關鍵力量。 20世紀是一個工業化蓬勃發展的時代,全球經濟在此期間迅速增長。在這一階段,設計主要服務于大規模的生產和廣泛傳播。然而,進入21世紀后,人們所面臨的是一個更加復雜多變的世界,其中包括應對氣候變化、建設可持續城市和社區、推動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保障健康和福利等多重挑戰,這些挑戰不僅要求設計師們具備更加敏銳的觀察力和創新力,更要求他們能夠以更加全面、深入的視角去審視和解決問題。 為了探討設計在新時代背景下的角色與責任,以及在應對全球性挑戰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在2024河北國際工業設計周活動——主旨演講上,世界設計組織(WDO)候任主席帕瑞那·維亞斯發表了題為《21世紀的設計:機遇與挑戰》的主題演講。 設計在生態環境方面面臨的挑戰 工業現代化作為工業發展的世界前沿,其發展歷程經歷了四次重大轉型,每一次都標志著人類對工業設計的認知與實踐的深化與拓展。 1.0時代——手工藝與機械化的初步融合開啟了工業設計的新篇章。這一時期,人類開始探索設計的功能性與美觀性之間的平衡,工業設計作為新興領域嶄露頭角,為后續的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2.0時代——隨著電子技術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對工業設計的期望發生了轉變,開始追求產品的智能化與人性化。這一轉變推動了設計趨勢的變革,設計師們更加注重產品的用戶體驗與智能化功能,使工業設計邁向了新的高度。 3.0時代——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升了設計的效率與精度。這一時期,人類開始更加重視設計的可持續性,將環保理念融入工業設計之中,致力于創造既美觀又環保的產品。 如今,我們正處于4.0時代,物聯網與智能制造的興起為工業設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這一時期,人類意識到工業設計需要更加注重創新與跨界融合,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日新月異的消費者需求。這一轉型不僅推動了產品間的互聯互通,還構建起了智能生態系統,開啟了工業設計的新紀元。然而,當我們在享受技術革新與設計創新帶來的便捷與繁榮的同時,也不容忽視全球化進程所加劇的自然災害,包括洪水、地震、颶風等。因此,如何利用設計手段來增強環境適應性、提升生態系統的韌性,以及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循環再生,成為了設計界乃至整個社會亟需攻克的核心議題。 對此,帕瑞那·維亞斯強調,設計界在追求創新與跨界融合的同時,必須始終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放在首位。設計師們應深入思考如何通過設計增強社會的韌性,以更有效地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和挑戰。這既是對設計師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對人類文明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反思與積極行動。 設計在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挑戰 城市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不僅代表著人口從農村向城市的遷移,更深刻體現了經濟結構、生活方式、文化觀念乃至社會治理模式的全面轉型。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尤為迅猛。在此過程中,城市化身創新發展的孵化器,匯聚了海量的知識、先進的技術和頂尖的人才資源。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與此同時,現代化基礎設施,如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和覆蓋廣泛的信息網絡也在不斷完善,為城市經濟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這一過程并非一帆風順。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和人口的集中,一系列問題逐漸顯現: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交通擁堵成為常態,住房緊張狀況不斷加劇。這些問題不僅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質量,也對城市的未來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 面對城市化進程中的種種挑戰,帕瑞那·維亞斯認為,設計界需秉持創新設計思維,為城市打造更加可持續、宜居的生活環境。他指出,社交網絡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的民主化,激發了DIY精神和設計工坊的蓬勃發展。因此,希望設計師們能夠積極擁抱社交媒體,將創新性與包容性的設計理念相融合。通過增強設計的交互性,提升公眾的參與度,來進一步激發城市居民之間的協作潛能,共同塑造出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城市。 設計在全球化發展進程中面臨的挑戰 全球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征和趨勢,是經濟、技術、文化交流不斷加深的必然結果。隨著各國間經濟聯系日益緊密,技術創新的快速應用,以及文化多樣性的廣泛交流,全球化已經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全球化發展進程中,帕瑞那·維亞斯將地球比作了一個“大村莊”,在這個“大村莊”里,知識與資源的流動不再受國界的束縛,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共享,促進了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了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然而,伴隨這一過程,諸如資源分配不均、技術發展不平衡以及教育普及程度差異顯著等問題逐漸浮現,阻礙了全球經濟的均衡發展,加劇了社會的不公平與分裂。 因此,帕瑞那·維亞斯呼吁設計界在緊跟全球化發展步伐的同時,也要以更加包容和創新的視角來審視和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設計應成為激發基層地區活力的關鍵力量,通過合理配置資源、推動技術普及與升級、提升教育質量與水平等手段,來縮小地區間的差距,推動全球的共同繁榮與發展。 設計在醫療健康方面面臨的挑戰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得資源集中向大城市匯聚,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然而,在這一進程中,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和醫療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問題愈發明顯。大城市往往擁有更多的醫療資源,包括先進的醫療設備、高水平的醫療技術和優秀的醫療人才,而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則相對匱乏。這種資源分布的不均衡現象直接加劇了“看病難、看病貴”的社會問題,還嚴重影響了醫療體系的公平性和效率,因此,構建一個更加健全完善的醫療體系變得日益重要。 帕瑞那·維亞斯特別關注了中國、美國、俄羅斯等醫療體系相對完善的國家。他指出,盡管這些國家在醫療領域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仍需不斷優化和升級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以應對快節奏生活帶來的壓力劇增、人口老齡化加劇、慢性病負擔上升等新的社會挑戰。在此背景下,設計作為推動醫療系統革新不可或缺的力量,設計師們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從設計的獨特視角出發,探索創新的醫療模式,打造前沿的醫療產品,以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且不斷升級的健康需求。 21世紀設計應秉持的價值和方法 面對21世紀帶來的種種挑戰,設計不僅是解決問題的手段,更是推動社會進步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演講中,帕瑞那·維亞斯進一步闡述了設計在新時代背景下應秉持的價值和方法,為設計界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設計應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意味著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的保護,確保設計作品不僅滿足當前的需求,還能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為了具體說明這一點,帕瑞那·維亞斯引用了中國傳統手工藝的例子,他表示,這些傳統手工藝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寶貴財富,但許多因時代變遷而未能得到妥善保護與傳承,因此設計師應積極參與,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創造出既具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的產品。 設計應秉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強調將人的需求、體驗與情感置于設計的中心,確保設計決策能夠切實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設計師們需要深入研究目標用戶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心理需求及潛在痛點,并通過設計創新來解決問題,提升用戶滿意度。同時,還應關注產品的功能性和實用性,以及使用過程中的舒適度和便捷性,確保設計作品能夠真正服務于人。 跨學科協作尤為重要:設計過程是一個多維度、綜合性的活動,它涵蓋了文化、審美、技術等多個層面。因此,設計師們需要采用一種綜合性的方法,將人的需求、互動體驗與環境因素融為一體進行創作。帕瑞那·維亞斯認為,要想培養更多具備敏銳洞察力、創新思維以及跨學科協作能力的設計師,關鍵在于建立靈活多樣的課程體系和學習平臺,為學習者提供提升專業技能和積累實踐經驗的機會。 帕瑞那·維亞斯的演講深刻揭示了設計作為一種創造性工具和思維方式,正引領我們探索新的解決方案,激發社會的創新活力。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師們唯有不斷適應時代的變化,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巧妙地將新技術、新材料以及前沿設計理念融入創作之中,才能創造出更加貼合人們需求、更加環保且更具可持續性的產品和服務,從而有效推動社會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