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形成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全球背景,時代的變遷帶來了經濟發展模式的深刻變革,引發了政策目標的調整、需求結構的演變、產業結構的升級。AI+時代,如何尋找中國創新發展的著力點與內在邏輯?在4月25日證券時報、國海證券主辦的“解讀新質生產力”讀書會上,薩摩耶云科技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林建明攜熱門新書《AIGC重塑金融》與公募、私募、險資機構代表、證券、媒體人士,共同從書籍和實際應用中探尋高質量發展的答案。 新質生產力重塑金融競爭力 新質生產力作為由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將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創造出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至關重要。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金融體系的有力支撐,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統籌推進經濟和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國海證券合規總監兼董事會秘書覃力在致辭時認為,對于金融業而言,要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金融強國方面彰顯新的擔當。勇于面對挑戰擁抱變革,充分運用AI技術促進生產力的提升,促進社會發展。 證券時報社編委、機構中心主任、券商中國總編輯湯泳表示,新質生產力的崛起,正在深刻改變全球競爭格局。一方面,它打破了傳統生產要素的邊界,使得知識、信息、數據等無形要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推動了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的轉變。另一方面,它催生了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智能制造等新興業態,加速了產業融合,重塑了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為經濟增長開辟了廣闊的新空間。 騰訊研究院前沿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強判斷,AI+時代基礎大模型會進一步集中,2024年大模型技術在廣告、金融、教育等行業加速滲透,逐漸由工具變成伙伴提升生產效率。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核心驅動力。林建明認為,大模型被視為金融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AIGC會對整個生產力帶來一個質的飛躍。對于金融業而言,AIGC將從提升金融機構內部生產效率、外部服務效率、金融業科技水平,以及推動監管科技發展等方面重塑金融競爭力。 “1+1gt;2” 辯證應用AIGC 在AI技術的推動下,金融業正迎來技術革新的關鍵時期。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逐步拓展至細分領域的深度垂直整合,并邁向全面應用與持續創新的嶄新階段。憑借龐大的客戶基數、穩定可靠的數據資源以及堅實的技術支撐,金融領域已然成為AI應用的優質土壤。 當下,金融垂類大模型雖然尚處于技術探索和試點應用的并行期,但其與現有的技術融合賦能金融服務,將實現“1+1gt;2”的效果。尤其在智能營銷、智能風控、智能運營、智能客服等金融場景能大幅增強信息和數據處理能力,幫助金融企業優化風險管理、產品設計、客戶服務等流程環節,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效率。 “AIGC能夠通過自動化運營、數據分析、人機協作等方式,顯著提高金融機構的內部生產效率。”以數據分析為例,林建明指出AIGC通過對多種復雜因素分析,從大量數據中提取關鍵特征,處理非結構化數據,改善不確定性建模和預測、增強決策過程可解釋性等方式,幫助金融機構提升數據分析能力。 “除了對金融業內外部的效率產生重要影響,AIGC技術還將帶來算力系統、金融數據處理能力、人才需求結構等方面的變革。”談及AIGC對金融科技水平的影響時,林建明說未來的程序員將轉變為大語言工程師等新角色,整個開發過程也會發生變化。不過,盡管AIGC將全方位地對現有金融科技從架構層到應用層進行全面的重構,但這個過程不會那么快,因為底層技術發展還不夠完善。 盡管金融行業對大模型的關注和應用日益升溫,但金融業的特殊性,使得合規、數據、算力、隱私等挑戰不容忽視。在林建明看來,不能因為擔憂而拒絕變革。金融機構要以全面、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待大模型,因地制宜探索利用AIGC技術。克服安全和隱私風險、調整生產關系、推動監管法規更新、解決人才短缺等問題,促進金融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未來,所有的AI服務將會變為需求方驅動的服務模式。”展望金融服務未來發展時,林建明認為,在新的人機關系中,機器人將可滿足人類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