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中國制造”,正在呈現出你不認識的新模樣。 江蘇常熟,江南福地,我國制造業的重要基地。 在這里, 萬氣精儀(蘇州)氣體設備有限公司生產的工業氣體設備,暢銷神州大地,為我國高端電子產品的制造提供關鍵的精密設備支持; 蘇州臻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水下和水面無人機,在海上應急救援中及時拯救身處險境的生命; 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科技創新公司正在成為中國制造的主力軍。他們正在擺脫以往制造業發展模式,朝著科技密集的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則幫助這些科技創新型制造企業,加速產業升級,朝著“中國智造”的方向邁進。 邁向“中國智造”的必由之路 身處長三角腹地的江蘇省常熟市,擁有168萬常住人口,經濟實力位居全國百強縣前列。而常熟制造業的發展歷程,也是中國制造的縮影。 自改革開放以來,常熟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形成了多個制造產業集群。如今,制造業仍然是常熟的支柱產業。在今年年初的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常熟市提出要堅持先進制造業立市不動搖,建設更高品質的“江南福地”。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們已經能夠看到,國內制造產業正在向高附加值的領域轉型升級。本文開頭所提到的水下無人機、高純度工業氣體設備等制造產業,也正是《中國制造2025》所倡導的高端制造領域,引領我國制造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然而,要實現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的目標,當前我國的制造業,仍急需通過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來提升運營效率,增強競爭力,朝著“中國智造”的方向前進。 工信部等國家四部門去年底發布了《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要建設一批技術水平高、示范作用顯著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培育若干智能制造先行區,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優秀場景,探索形成具有行業區域特色的智能轉型升級路徑。 主動對接、經驗復制的“常熟模式” 雖然有著強烈的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智改數轉”)意愿,也有從國家到地方的產業政策支持,但中小制造企業的“智改數轉”,仍面臨不小的挑戰。正是因為考慮到制造企業自身的數字化能力不足,常熟市在其“智改數轉”行動計劃中,特別強調要充分發揮專業診斷的把脈問診作用、成功案例的示范帶動作用、重要平臺的賦能增效作用,以達到縱深推進的效果。 華為云(常熟)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于2020年4月開始運營,作為常熟市智改數轉重點服務單位,創新中心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為諸多常熟有轉型需求的制造型企業帶去了“智改數轉”的先進經驗和解決方案。 特別值得說明的是,華為云(常熟)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不僅匯聚了華為在云計算、5G等領域的領先技術,為企業提供普惠智造解決方案服務;而且構建了完整的智能制造云生態體系,從企業賦能、聯合創新、人才培養、生態匯聚、品牌打造五個方面,將創新中心打造成了一個工業數字化的產業基地,幫助當地制造企業實現智能制造整體能力的提升。 從業務痛點著手的“智改數轉” 對于制造企業來說,降本增效是其“智改數轉”的首要目標。它們需要更多深入具體業務場景的數字化解決方案,覆蓋研發、物料、生產、庫存、銷售等全產品周期。 生產高純度工業氣體設備的萬氣精儀,選擇從研發設計入手。 萬氣精儀(蘇州)氣體設備有限公司是一家初創企業,在產品量產初期,設計變更較多,研發管理面臨很大的挑戰。反映到IT方面,則是圖紙和文檔管理,缺乏統一規范的信息結構,沒有將各部門的數據歸集到統一平臺,導致產品的標準化設計難以推進,業務流程和協同設計能力也待優化。 萬氣精儀(蘇州)氣體設備有限公司 對此,華為云聯合生態伙伴為其提供了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解決方案,幫助其打造了集中、共享的企業產品數據平臺,縮短設計周期,減少重復工作,提升研發效率;同時,還逐步完善了企業研發管理體系,提升了獨立研發能力。 擅長制造水下無人機的臻迪智能,首要痛點則來自生產過程。 蘇州臻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生產以人工智能為核心技術的無人機系列產品,核心技術100自主研發,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與初創的萬氣精儀不同,臻迪智能擁有10多年的發展歷程。正因如此,其過往使用的生產信息化管理系統版本老舊,導致生產過程信息滯后,本地化部署的SAP和OA系統運維成本也過高。 臻迪智能與華為云合作,將SAP和OA等信息化系統向云端遷移,打破了信息孤島,優化了業務流程。通過生產過程的防呆防錯、追溯、質控等精益管理,實現水下無人機生產現場實時監控、生產資源有效管理、預警快速響應、質量和產品追溯服務完善等功能,使管理者能夠即時準確地掌握工廠狀況,實現提質降本、增效減存,全流程高效管理。臻迪與華為云的攜手,將水下無人機生產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從上述兩家常熟制造企業的實踐案例中,我們發現,企業的“智改數轉”,都是從業務流程中的具體痛點入手,繼而打造有針對性的場景化應用。積極將應用向云端遷移,以增強業務彈性,提升可靠性。 賦能“中國智造”的生態體系 從這兩家案例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單靠某家ICT企業無法滿足“智改數轉”需求,必須充分發揮生態的力量。這也是常熟在其《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2022年行動計劃》中,強調要優化數智服務生態的原因所在。 華為云(常熟)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在服務當地企業的過程中,也依托華為云平臺的能力,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來構建智造生態圈,使能區域產業發展。 在“引進來”方面,華為提供市場平臺,聯接全球、全國優質伙伴,形成本地集聚,提升本地信息化服務能力,推動企業“智改數轉”步伐;在“走出去”方面,華為聯合本地企業加入華為沃土云創計劃,打造聯合解決方案。目前,已經發展網禾、魔元術、悠揚等8家常熟本地信息化企業成為華為云市場伙伴,與華為一同走向全國,為更多企業提供信息化服務。 智造生態的建設,不僅提升了服務常熟本地制造企業的能力,也帶來新的數字科技產業集群,他們與華為云一起,成為常熟制造業“智改數轉”的賦能者。 按照《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我國要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在這一進程中,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科技創新企業成為制造業的主角。“科技原生”的屬性,使得它們對數字技術也有著強烈的興趣,成為制造業“智改數轉”的引領者。 在常熟這樣的制造產業集群匯聚地,正通過政府的引導,由華為云等領先的數字技術和方案提供商,來主動對接制造企業需求,為他們提供急需的“智改數轉”方案,并加以推廣普及。 這樣的“常熟模式”,正在助力更多的制造企業實現“智改數轉”,進而推動“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