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新市民”的話題在金融圈火了起來,一切源于銀保監會、央行聯合發布的一則文件。日前,銀保監會、央行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鼓勵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強化產品和服務創新,高質量擴大金融供給,不斷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水平。 對于“什么是新市民”,《通知》中指出,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創業就業、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來到城鎮常住,未獲得當地戶籍或獲得當地戶籍不滿三年的各類群體,包括但不限于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目前約有三億人。 金融機構將如何為這數量龐大的三億新市民群體提供金融服務,成為業內普遍關注的重點。 3億新市民精準普惠 金融機構挑戰猶存 尼爾森調研報告顯示,此前傳統金融服務在解決新市民金融需求方面,對新市民缺乏相應關注,同時也沒有針對自身客群進行細分,新市民長期處于被忽略的狀態。 有需求,市場卻未深入開拓,這與部分新市民的信貸特點有關。“有些新市民信貸記錄相對較少,傳統金融機構的風控模式很難識別。”業內人士指出,“新市民群體從信貸領域來說并不是傳統金融機構的優質目標客群,這就造成了很多新市民連最基本的金融服務需求都未享受過,而這與我們實現共同富裕的大戰略無疑是相悖的。” 隨著《通知》的推出,金融機構亟需從底層產品設計以及產品服務上加大創新力度,滿足社會各類群體尤其是金融弱勢群體的金融服務需求。只是,如何合理把控風險,對于金融機構來說依舊是關鍵。 差異化風控 金融科技強勢賦能 近年來,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各大銀行紛紛加碼小微金融服務力度。據央行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1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9.7萬億元,同比增長25.8;普惠小微授信戶數增至4813萬戶,同比增長45.5。 可見,在小微金融服務領域,各大銀行已經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與進展,這也為新市民群體提供金融服務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在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在三農、小微風控等方面都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這對于未來新市民金融服務風控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 但新市民群體在各省市縣區分布很不均衡,金融服務需求也更為復雜多樣,金融機構需不斷提升自身創新能力以支撐新市民群體個性化的金融服務需求,這決定了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需通力合作共同達成這一目標。 在T2F2B/C(即科技賦能金融機構,金融機構賦能小微企業及個人)框架下,瓴岳科技(Fintopia)基于多年沉淀的運營經驗和數字化解決方案,在新興技術和工具領域不斷探索創新,形成信貸全鏈條科技服務能力。為金融機構疏通普惠金融障礙,打通場景、數據、風險管理能力與金融機構資金能力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讓金融機構在推動普惠金融下沉時敢貸、愿貸、能貸,進而降低金融服務的成本和門檻,提高金融服務效率,讓金融機構的普惠金融產品有效觸達弱勢群體。 發力共同富裕 詮釋金融科技溫度 無論是新市民金融,還是三農、小微金融,都是共同富裕戰略下的一個個縮影。如何切實為這些在傳統金融風控模型下被標注為次優質的群體做好金融服務,也是作為金融市場中重要參與者的金融科技公司努力探索的方向。科技向善,大抵便包含這一層面的意義。 作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瓴岳科技(Fintopia)自轉型升級以來,便致力于幫助金融機構把普惠信貸精準投放給B端的小微商戶、C端的消費者以及三農群體。該公司自研的數字化解決方案,能夠從貸前審查、貸中決策到貸后管理進行全流程覆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提升金融機構與普惠群體的信貸交易匹配度,改善普惠金融的觸達范圍和用戶體驗。 在實現共同富裕這一遠大目標的道路上,金融科技公司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金融科技公司以科技實力為刃,緊跟監管政策,將數字化解決方案大力賦能普惠類金融服務場景,構建全渠道智能化金融服務,用實際行動詮釋金融科技的溫度。 瓴岳科技(Fintopia)表示,“公司接下來將以多年來的實踐經驗為依托,以科技為驅動,進一步深耕普惠金融,加大金融數字化轉型賦能力度,持續推動數字化金融建設,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共同富裕目標早日實現。” |